想改变现状,先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全责

情绪来了,不要先急着找发泄对象发泄,而要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受伤和愤怒?我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可以自己满足自己吗?”

我有个个案,她是个全职妈妈,丈夫有家暴的行为,她正纠缠在离婚还是不离婚的漩涡里。她在微信上找到我,大段大段地发来文字和我讲述她和先生还有公婆甚至她母亲之间的冲突,抱怨当全职太太多么多么辛苦,丈夫如何如何不体贴,爸妈如何如何不理解云云。

我说,那么你可以请个阿姨帮忙看一下孩子,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她说没有钱请阿姨。我说,那么你就先找一份工作赚钱啊,回应是没有时间,孩子离不开她,她爸妈也不愿意帮她带孩子。我又说,那么上次推荐你做的在线课呢?既可以不用出门,又可以在家带孩子,一举两得。答曰:“上课的时候还得看孩子,做不到专注上课。”你如果继续聊下去,对话又会不断地以这种模式重复循环下去,无解。我最后问道:“一年以前我给你推荐了一个挺不错的心理咨询师,你后来去了吗?”当然,答案和我推测的一样,“没有”,理由是孩子太小走不开、没时间、没钱等等。

这样的打转模式重复了几次,我开始明白-------她没有自我成长的意愿,她要的,只是纯粹找个人发泄而已,然后重新回到关系里面去纠缠、指责、攻击,重复施受虐的循环。

她说,她要离婚,可是先生和公婆还有她爸妈都反对,然后开始和我重复那些抱怨了几百遍的事情。我问她:“当初做这些选择,全职太太、要孩子,是谁的选择?再有,除了你所抱怨的老公、公婆和爸妈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问题?”她愣住了,说:“那是我自己的选择,而且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问题。反正我凭什么要为我老公改变?凭什么要我改而不是他改?”

撇开家暴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不说,有了家暴还不离开,还继续在这样的是施受虐情境中循环,也是她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你就要承担,就要付出代价,无止境地抱怨、求怜悯,当受害者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一个自尊自爱水平都很高的女人,又怎么会愿意让自己身陷火海而不跳出?自己做了选择,但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她的相处模式是指责和攻击。因为要错,就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我不开心,你们就要为我的不开心负责任,我不愿意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外找原因,责备他人,当然要比向内找自己的问题要舒服很多。但同时,你的开不开心,从此便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决定你的情绪好坏。

指责和攻击,是一种自我防御模式,为的是保护那个内在脆弱的、害怕受伤害的自我。是从原生家庭中所习得的让人当时得以生存下来的一种战略,它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起过作用,但是,它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早已不适用。这种类型的人,童年时,一般也会有个指责、攻击、暴力的爸爸或妈妈。既然都是你们的错了,那我自然不用负责任了,我做个婴儿就好了,等着你们来为我解决问题,喂饱我的情绪需求。

再来说说改变。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如果你爱我,就应该为我改变,这样才证明了你的爱。而实际上,当初我们爱的,不就是彼此原来的样子吗?现在为什么又要来将他改变成你理想中的样子?你能不能接纳彼此不相容的地方,然后再去磨合出彼此都能适应的模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换一个伴侣,带着相同的模式,再重复一个轮回,直到让自己失望,不敢再去爱。

当亲密关系发生问题时,我们要做的,是向内看,找到自己原本带来的、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和情绪,自己先照顾好、疗愈好自己,再去疗愈关系,而不是拼命地去尝试改变伴侣,这个愿望达成的几率微乎其微。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你就去攻击、指责,他就会沉默、逃离。一追、一逃、一逃、一追。到最后,你的伴侣会越来越郁闷,越来越窒息,或反抗或逃离,直到关系彻底结束。你的伴侣,再怎么默契,也只能满足你的小部分需求,你的大部分需求,内心的缺失,要靠自己去满足。一味地向伴侣索取爱,你只会得到永恒的失望,关系也一定不会长久。你有没有和自己独处、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再讲一个秘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指责、攻击别人的人,那么你想一想,问一问自己,你对自己的方式,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你的和自己说话的方式,一定也很苛刻吧?你学不会对自己温柔、宽容、爱自己,你自然也不会去爱别人,你所给的,不是爱,是控制--------你没有苹果,当然也不能给别人苹果。

所以,在这里就要说到自我成长。自我成长,就是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大窟窿,想办法填满它。改变自己身上已不再适应的模式,不是为了你的父母、你的伴侣、你的孩子,而是为了让你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得更加舒适,拥有更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你拥有自我觉知的能力,在生活和关系中保持觉察。情绪来了,不要先急着找发泄对象发泄,而要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受伤和愤怒?我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可以自己满足自己吗?”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