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做自己”

张德芬老师有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常常不快乐,最终的原因竟是---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呢?那么从这个维度来讲,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罢,自我的成长就非常重要。案例一:叶女士,27岁,公司业务主管,未婚。

张德芬老师有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常常不快乐,最终的原因竟是---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那么,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呢?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咨询师有时候就是在特定的阶段去承载来访者的一个容器,在这个过程中去包容,接纳,关爱来访者,帮助来访者抚平心中的悲伤,帮助来访者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成长为自带力量的人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么从这个维度来讲,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罢 ,自我的成长就非常重要。那么自我的成长,首先就是做真实的自己,我想问一下--你做自己多久了。

我们来看二个案例:

案例一:叶女士,27岁,公司业务主管,未婚。主诉:不敢与陌生人互动,工作不开心。压力大就吐。

叶女士很漂亮,大眼睛,长头发,皮肤白的有些过,煞白,看不到这个年纪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光彩,有些憔悴。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的情景。

我让她谈谈“不敢与陌生人互动”是怎么样的一种呈现时,她描述了一下:人多的时候,就算是公司的不熟悉的同事,在一起吃饭或是聚会也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担心,她一说话就冷场,所以有人都看着她。她也不知道在这样的场合,如何跟人互动。

然后,就是她工作并不开心,这份工作不是她想要的,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讲述到这里时,她的情绪是最强烈的。

她曾经有过三次成功的创业的经历,但每次都被妈妈用各种理由给拉回来,去做妈妈认可的工作,这点让她非常的不开心。最喜欢的一次是在微商上从海外化妆品代购,很短的时间内,从零售做到了批发,每天忙的不意乐乎,关键还是不经意间做到的,还很轻松,但是妈妈以海外和国内有时差,长期从事这个工作熬夜对身体不好为由,让她很痛苦的把店铺给转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现在公司业务部的主管。

来看看她的童年经历,8岁之前,父亲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母亲带着她与父亲分居二地,后来搬到一起住后,父母一直吵架,父亲对妈很不满,8岁之后父母离婚,跟着姥姥一起生活,没多久接到妈妈身边,妈妈因为离异,情绪失控就打她,然后因为妈妈工作原因,她又跟着姨妈生活一段时间,最后到上高中才跟妈妈稳定的生活在一起,而这其中一晃就是10年,才稳定。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人性环境,指的是一个人正常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正常成长。这样环境通常包括,接纳、尊重、认可、鼓励、期望、包容等正面的引导及稳定的、可依赖的客体、健康的客体关系等。人性环境正常指数越高,一个人越能形成稳定,健全的人格。反之,则不然。而其中的稳定性,是比较关键的。

我们可以看到,童年辗转的生活,让她安全感严重缺失,父母婚姻的失败,让她几乎没有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生活过,或是体验过,真正的父母的爱。这个对于一个人正常的成长是非常糟糕的,没有在关系里体验过真正的爱,不知道如何去建立良好健全的关系,以至于成年后影响到她正常的人际互动。可以说,她在体验人际互动时,内心也是有恐惧的。

安全感的严重后缺失,也会引起对内的自卑,低价值感和低认同感。对外的不信任。

母亲的强势与情绪的不稳定,让幼小的她,只能承担很多那个年纪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她分担了母亲内心的无助,无力,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及母亲的不良情绪。这样的情境下,她无法真正去发展出真实的自我,看到真实的自我,也成为不了真实的自己。以至于发展到成年后,压力大就以吐这样的躯体反应来应对。

成年后,她的三次成功的创业经历,一次次都被妈妈以各种理由否定,最终按妈妈的意思进了自己家的公司做管理,很痛苦。但,当她谈起曾经的创业经历时,叛若二人,非常的开心和自信,我让她分析一下曾经的创业是如何成功的,来对比一下,当下工作让她痛苦的地方,要如何解决。她渐渐找到了曾经创业时的自信。

不久前,收到她给我发的图片,和一群朋友很开心的在三亚享受蓝天、白云、海风的美好时光。

 

案例二:张先生,男48岁,某企职员。主诉:17岁的女儿,面临高考,抑郁症,想跳楼,不想上学,在家也不怎么说话。想解决女儿的问题。

最开始时,我们一起探讨孩子的相关问题,这样咨询了一个月后,张先生在一次咨询中说,他想离婚,想问问我,他是否应该离婚。一个以咨询孩子青春期遇到高压期要如何解决的问题,到最后,演变为人到中年重新选择生活的问题。一个症状的背后往往有各种“结”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张先生太太是北京人,他是外地人,这样地域的差异,经济上的不对等,让他在走入这段婚姻时,自卑,低价值,低认同,就已经开始了。整个过程他一直在强烈太太的各种不好,导致了整个的家庭问题和悲剧,他一直是处于迁就和包容的态度。他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是因为太太的各种不好,女儿让他失望,他才会离开,他没有责任,全是别人的责任。完美诠释了“因为你不好,我才离开”。却忘了在这段婚姻中,他也应该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种承担不是以迁就和包容这种方式来表达的。他不能够从正面的去面对 、承担责任,导致他不敢在生活中做出真实的选择。一直压抑自己,用的防御机制也较低级。其实,女儿到今天的悲剧,这个家到今天的状况,他这几十年温水煮青蛙式的悲凉,何尝不是他和太太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自己不敢真实的面对、承担,选择的结果。源于他从一开始就不敢做真实的自己。这次离婚的想法,或许是痛定思痛的一个结果,是他万念俱灰的最后选择,或许也是一个人新生的开始。

一段时间以后,我收到张先生的消息,女儿出国了,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他和太太也离婚了,每天除了工作以外,养养花,种种草,写写书法,和老友一起尝尝茶,生活的从容也开心了。他的太太离婚以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势和专横了,沉默了很多。

不难看到,这二个案例,一个是前半生,一个是后半生,都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低价值,低认同感下的较脆弱的人格结构。导致了在生活中不敢选择与承担,案例一中,叶女士这样不敢选择与承担背后呈现的是无力感,源于无安全感下,一直没有选择的体验。而案例二中张先生,不敢选择与承担,背后呈现的也是无力感,源于深深的压抑。这种压抑背后其实是对改变深深的恐惧---宁可保持现状委屈,也不要改变。改变后是未知的,是有风险的。这些源于童年期或是更早期的创伤,形成了固化了经验建构模式。让以上二位来访者,一直活在强有力的控制中,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感受不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用假自体一直生活在一个循环、轮回的关系、生活模式中。

这里我们来谈谈另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自体——最广义的含义是与客体的周围世界相对照的主体。自体对内是指我们人最基本的经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的主要的组织,包括了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构成。对外是指我们的生命有机体。

我们通常只看到一个人身体的诞生和成长,却很难意识到生命内在“自体”的存在和成长。即:内在自体的心理年龄和外在自体的身理年龄是不匹配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内在自体生命,它存在于潜意识。

生命自体,有真自体,也有假自体。通俗的说,真实的自己就是真自体,而虚假的自己则是假自体。

温尼科特指出: 真自体指在环境适应婴儿的过程中,婴儿的冲动被母亲满足和确定,婴儿通过区分我(和自己的真实需要相关)与非我(和自己的真实需要不相关)的外部环境,而建立起具有“我与非我”相区内部自体,被称为真实自体。 

相反,假自体是指在环境适应婴儿的过程中,婴儿的冲动不能母亲觉察、满足和确定,婴儿不能区分自己的真实需要而被动地顺从母亲,建立起没有 “我与非我的”的界限的自体就称为虚假自体。 

一个生命从诞生之初,能否发展出真实的自己,即真自体,取决于是否获得了父母的爱、关怀、体验到了做为一个生命体应有的自由与尊重。当一个孩子在爱、关怀、自由、尊重的环境里成长时,就能发展出真自体。相反,缺失了这样的体验成长环境。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通过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来取悦父母,这样的孩子发展起来的就不是真实的自己,往往是虚假的自己,即假自体。如:孩子往往表现出很懂事很听话来博取父母的欢心,而压抑了自己真正的想要去探索的好奇心及行为。懂事听话,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非自己真自体的需求。长久下去,这个孩子其实并不快乐,周而复始的以满足他人为目标,感受不到真实自体的存在,这样的内心是无力的,虚弱的。经不起生活的风吹雨打,当生活中经历一些强刺激时,这样的假自体就会濒临瓦解,短期内会非常的痛苦,但是这个是好事,因为假自体的瓦解就面临着真自体的新生。

真自体,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尊重事实真相,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一切生活中的变化,当你用真自体来生活时,你会从心底里非常的开心和快乐,和谐与满足。你身边的一切是流动的、愉悦的、富足的。

敢于做真自体,首先你看到了假自体,愿意并选择让真自体成长,用真自体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意味着,从心理上告别以满足父母或他人期待为主生活目标的时代结束,实现了真正独立与自由。从此开始了自主的新生。

第一我们要做到的是面对和接纳当下的自己。当假自体崩溃瓦解时,他打碎了自恋和幻想的壳,一定是充满了无力感、无助感、和挫败感的,这样的情绪最容易滋生出抑郁。

第二,我们要允许这样的情绪自由的流淌。流淌才不会被压抑。不会衍生出其它新的问题。

第三,建立新的经验建构去替代旧的经验建构:A建立自信,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目标,不一定要很大,合理规划这些目标,从一个细小的实践开始积累成功的自信,积微成博,这样的自信,会带来高的自我价感和对自我的高认同感,这个非常的重要。我自价值感是界定“我是谁”“我的人生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假如一个人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就是感受到自己很得要,就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会珍爱自己,就会感受到生命的精彩,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较低,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生活很痛苦,对生活,对生命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功和快乐。

B敢于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即,做真实的自己。可以从生活中衣食住行等 一些最基础的选择开始,做真实的自己。

C勇于承担自己的选择。不管选择的后果是什么样子的,都要积极乐观去的接纳和面对这个后果。选择的正确,分享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选择失误,努力分析,找原因,争取下次实践成功。让一切都行走在成功的路上。

第四,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给你正向的引导、支持,接纳,关爱。当我们处焦虑、抑郁或是彷徨中,这样支持系统对于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亲爱的朋友们,借用张德芬老师的一句话: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真实的自己,成长为自己欣赏的那个人。活出全新的自己。因为生命的不完美,因为任何困境之中,都潜藏着生命的智慧和意外的收获。

我想问一些大家:你,做自己多久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