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别人家的孩子”问题

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被听到,也不允许被表达。有一天,当孩子发现妈妈没有能力继续安排的时候,他也早已养成了不自己思考和行动的习惯。

想知道“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有创造力和执行力,我们先来看看”自己家“的母子对话:

儿子:“真倒霉!今天语文考试,我把阅读题的论点找错了。要扣5分哪!”

妈妈:“谁让你不多做练习?!今天开始,每天做一篇我给你买的阅读练习册!”

这位妈妈的管教方式是典型的权威式教育,潜台词是:“妈妈我是最懂的。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别废话。照我说的做!”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被听到,也不允许被表达。久而久之,孩子会有深深的无力感:我的生活不能自己做主,我只需要也只能按妈妈的安排做。那我还思考什么呢?我还主动做什么呢?我静静地等,妈妈就会帮我安排好一切的。有一天,当孩子发现妈妈没有能力继续安排的时候,他也早已养成了不自己思考和行动的习惯。这时的他,除了抱怨社会不公,抱怨运气不好,似乎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再来看看”别人家“的母子对话:

儿子:“真倒霉!今天语文考试,我把阅读题的论点找错了。要扣5分哪!”

妈妈:“哦~你语文考得不太理想,很难过啊。”

儿子:“是呀。我不擅长议论文,论点总是找不对。”

妈妈:“听上去你有些着急,担心自己的议论文阅读题做不好。”

儿子:“嗯。我得好好练练了。从今天开始,我每天做一篇练习。明天再找语文老师问问,找论点有没有诀窍。”

妈妈:“你要练习了!看到你自己找到了解决办法,我真为你开心!”

针对同样的事件,这样的对话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又没有被剥夺自主权,好好学习的责任还是在他自己身上,因此孩子在情绪得到缓解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注意到“权威式管理”和“积极倾听”的区别了吗?

权威式管理

积极倾听

妈妈的谈话内容

指责和命令

事实和感受

思考和行动的主角

妈妈

孩子

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培养其实并不难,就在这一点一滴的积极倾听中。从事实出发,体谅孩子,也不夸大情绪,孩子的内心平静了,自然会有力量去寻找和创造解决方案,并积极落实。当他尽力后依然无法解决时,你也会是他首选的求助对象。因为,你懂他。当他向你求助时,别忘了依然从积极倾听开始哦~

积极倾听不只是面对孩子时可以使用的好办法,面对你的另一半、你的亲友、你的同事时,都是可以用的。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