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婚姻——人格特质

科学研究表明,夫妻人格中的宜人性、掩饰性和内外向特质与婚姻的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精神质和神经质与婚姻的满意度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婚姻不单纯是爱情,柴米油盐的生活渐渐让两个人趋于平淡,太熟悉了,也就没有了激情。我告诉欣欣,其实她丈夫的神经质特质也是可以改变的。她的丈夫在第一次出生之后,没有得到母亲的爱抚与支持
   前言:案例均得到当事人同意,隐去个人信息后作为课程素材。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夫妻人格中的宜人性、掩饰性和内外向特质与婚姻的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精神质和神经质与婚姻的满意度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
也就是说,夫妻的宜人性、掩饰性越高,性格越外向,他们的婚姻就越幸福,而夫妻的精神质和神经质越突出,他们的婚姻就越不幸福。
那么,这些人格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特质又是如何影响婚姻满意度的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探讨一下。
我们在刚刚出生的时候,眼中的世界是一片混沌,既分不清自己和外界有什么区别,也分不清外界的事物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本能地去感受世界,饱腹与饥饿、温暖与寒冷、舒适与疼痛等等成为原始感受,于是,我们感知到自己的本能有没有被满足。
当我们感受到饥饿的时候,如果母亲的乳房恰好出现,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乳房是好的,我们会索求更多;当我们饥饿时,如果母亲的乳房迟迟不出现,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乳房是坏的,就会愤怒和报复。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一些,知道了那个好的乳房和坏的乳房都是母亲的乳房,并且乳房不是跟随自己的意念而出现或者消失的,只有自己的身体才会随着意念行动,所以,我们区分了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部世界,也整合了外部世界的好与坏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个体上的。
于是,那些被满足的美好的记忆塑造了我们的宜人性,让我们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善解人意、友好、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我们也会同样得到别人的付出。
宜人性是大五人格中的一种人格特质,拥有该特质的个体表现为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点。
宜人性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另一方面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这里所说的广义的人际定向范围。宜人性代表了“爱”,对合作和人际和谐是否看重。
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乐于助人的,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宜人性的特质能够带来婚姻幸福感。
等到我们再长大一点,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表现得与大人的期待一致的时候,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学会了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是掩饰性的由来。
掩饰性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质,掩饰性高的人能够自如地调整自己的外在表现。
在婚姻中,掩饰性的人格特质让我们拥有了驾驭情绪情感的能力,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时候,掩饰能力强的人就会掩盖真实的情绪情感,而表现出维护婚姻关系的行为,所以,一定程度的掩饰性可以带来婚姻的幸福。
当然,掩饰性的度必须把握好。一方面,掩饰真实的情绪情感,虽然可以维护婚姻关系,但是时间久了,又没有及时修通被掩饰的情绪情感,就会在心中积累怨恨,一旦怨恨积累的足够多,就会爆发,形成破坏性的打击;另一方面,过度掩饰真实的情绪情感,也会让对方觉得有距离感,一旦被发现,彼此的信任就会受到打击,这种打击往往比掩饰带来的收益大得多。所以,适度的掩饰性能够促进婚姻的幸福,过度的掩饰性就不可取了。
当我们再长大一些,拥有了自己的行动能力,就会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这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坚定地站在自己身边,支持自己理解自己,那么,我们心里就会烙印一种安全的感觉,这就形成了外向的人格特质,我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所以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外露、冲动;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聚会,好交际;开朗、活泼。
如果探索的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不但不支持或理解我们,反而责怪我们太冒失、太调皮,那么我们心中就会烙印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从而形成了内向的人格特质,我们会用厚厚的盔甲把自己保护起来,于是好静、离群、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很少进攻,情绪比较稳定。
婚姻不单纯是爱情,柴米油盐的生活渐渐让两个人趋于平淡,太熟悉了,也就没有了激情。我们在第一课中介绍过“边际递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在夫妻生活中同样适用。重复而没有新意的生活,可能期初能够带给夫妻满意的体验,但是随着重复次数增多,这种满意的体验将越来越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的主要原因。
显而易见,外向型人格渴望刺激和冒险,乐于不断地探索新奇的世界,这将带给婚姻源源不断的惊喜,始终保持夫妻的激情;同时外向型人格开朗、活泼,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对方的感受,能够避免很多误解。相较之下,内向型人格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更容易使夫妻生活变得乏味,他们富于内省的特点也使得夫妻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
所以,外向型人格对于婚姻满意度是有利的。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之前的探讨。
当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诞生的时候,我们的脐带被剪断,从一个温暖而封闭的安全环境里瞬间来到了无限和冰冷的外部世界中,我们充满了本能上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原始的焦虑。母亲的爱抚、温柔,会帮助我们抵御这种本能的焦虑,让我们知道这个新的世界是安全的,于是我们慢慢变得情绪稳定和放松。但是,母亲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对于从小就和母亲分开的孩子来说,这种本能的焦虑将无从缓解,进而内化到他们的人格之中。这种内化的原始焦虑,就形成了神经质的性格特质。神经质偏高的人,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相反,神经质偏低的人,则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表现得比较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来访者欣欣曾向我抱怨,她的丈夫情绪特别不稳定,总是会时不时翻看自己的手机,但凡发现自己和男同事的聊天记录,哪怕是正常的谈工作,也会被怀疑,然后变得非常愤怒。她说自己真得快受不了了,她爱自己的丈夫,完全没有和其他男性有任何暧昧,但是这种无端的怀疑和莫名其妙的愤怒让自己真得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哪点做得不对,又惹丈夫生气了。
在后来的咨询中,我们能够发现欣欣的丈夫还是很爱欣欣的,而且平时对欣欣也很体贴照顾,他们的感情基础还是很深厚的,唯独欣欣丈夫极不稳定的情绪和猜忌,让欣欣痛苦不堪。
于是,我试着向欣欣了解了她丈夫的童年经历,发现她的丈夫从小就被无法生育的大伯抱养走了,从小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理解和关爱。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耐心向欣欣解释了丈夫的神经质的成因,欣欣终于理解了丈夫的做法其实也是受人格控制,身不由己。
我告诉欣欣,其实她丈夫的神经质特质也是可以改变的。她的丈夫在第一次出生之后,没有得到母亲的爱抚与支持,形成了神经质的人格特质,而婚姻则是她丈夫的第二次新生。丈夫的情绪变化和焦虑,实际上是在寻求欣欣的母亲般的爱抚与支持,试图让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受了伤害的小孩重新长大。
我们总共用了十三次咨询的时间来修通和化解欣欣的心结,并制定帮助她丈夫的策略。
令人高兴的是,欣欣成功了,她用她对丈夫的理解和温暖,终于帮助丈夫心中那个伤痕累累的小孩重新成长。
大概在两年后,我偶然间得知欣欣的丈夫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神经质的特质,真是令人欣慰。
和神经质不同的另一种人格特质是精神质。
精神质,也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我们大概在三岁左右,能说会走的时候,就开始和社会打交道了。我们抱着善意去接触社会,但是社会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可能会受到攻击。
如果父母能够帮助我们抵御社会的攻击,那么我们就会发展出低精神质的人格特质,我们心中烙印了社会虽有危险,但是我们总能从容应对的印象。
相反,如果面对社会的攻击,我们没有得到父母强有力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就会在心中留下社会是危险的,我们无法应对的烙印,从而形成了高精神质的人格特质。
为了保护自己,高精神质的人,会变得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他们用独孤和冷漠来与社会拉开距离,试图远离那个危险的地方;他们用攻击性来报复那个他们认为会伤害自己的社会,并获得扭曲的安全感。
丽丽的丈夫是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当初恋爱的时候,丽丽为丈夫的才华与高冷所倾倒,二人迅速陷入热恋。但是婚后两年,丈夫的高冷似乎蔓延到方方面面,他开始冷落丽丽,每天沉浸在创作中而沉默寡言;当丽丽试着邀请丈夫出去游玩的时候,丈夫经常会变得暴怒,语气生硬,没有温情。
丽丽觉得自己迷恋的那个才华横溢的人越来越远,越来越可怕,自己似乎成为了多余的人。
我觉察到,丽丽和欣欣的情况有些类似,其实都是缺少对人格特质的理解,缺少改变生活的策略。
我同样帮助丽丽理解了她丈夫的行为是精神质人格特质的表现,与爱情无关,并和她一起探讨了精神质的成因。果不其然,丽丽的丈夫确实在早年被父亲虐待过,所以他才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创作,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给自己建立一个安全的小世界。
之后,丽丽和欣欣一样,陪着丈夫在婚姻的新生中重新走了一遍成长的过程,治愈了早年心中的创伤。
欣欣和丽丽的经历并不少见,我时常会感慨,我们的人格特质在某种程度上真得是没法选择的,很多家庭都是因为缺少宜人性、掩饰性和外向性的人格特质,或是因为高度的神经质与精神质而互相折磨,最终不堪忍受,变成丧偶式婚姻或者离异。
但是,婚姻是伟大的,她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们抚平早年创伤造成的负面人格的疗愈机会。
当我们真正分辨出爱人的某些行为是人格特质造成的时候,就会知道爱人的身不由己,也会知道我们能够如何帮助爱人重新塑造那部分人格特质。
确实,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我们无法选择,我们也就无法选择自己的人格特质,但是,借由婚姻,和自己的伴侣组建一个新的家庭,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怎样在重生般的婚姻中重塑自己的人格特质。
所以,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人格特质固然会影响婚姻的满意度,但是它并不是决定婚姻满意度的因素,他只是指引我们走向幸福的路标而已。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