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斋,谈被爱之《偷桃》

童时赴郡试,值春节。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少顷复下,命取桃子。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堂上传示良久,亦不知其真伪。视之,其子首也。又移时,一足落;无何,肢体纷坠,无复存者。以其术奇,故至今犹记之。后闻白莲教能为此术,意此其苗裔耶?

聊聊斋,谈被爱之《偷桃》

                 ——精神分析下的《聊斋志异》


原文

偷桃

童时赴郡试,值春节。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余从友人戏瞩。是日游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东西相向坐。时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忽有一人,率披发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涌,亦不闻为何语。但视堂上作笑声。即命作剧。其人应命方兴,问:“作何剧?”堂上相顾数语。吏上宣问所长。答言:“能颠倒生物。”吏以白官。少顷复下,命取桃子。术人应诺,解衣覆笥上,故作怨状,曰:“官长殊不了了!坚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为南面者怒,奈何!”其子曰:“父已诺之,又焉辞?”术人惆怅良久,乃曰:“我筹之烂熟。春初雪积,人间何处可觅?惟王母园中,四时常不凋谢,或有之。必窃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阶而升乎?”曰:“有术在。”乃启笥,出绳一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若有物以挂之。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手中绳亦尽。乃呼子曰:“儿来!余老惫,体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遂以绳授子,曰:“恃此可登。”子受绳有难色,怨曰:“阿翁亦大愦愦!如此一线之绳,欲我附之以登万仞之高天。倘中道断绝,骸骨何存矣!”父又强呜拍之,曰:“我已失口,追悔无及。烦儿一行,倘窃得来,必有百金赏,当为儿娶一美妇。”子乃持索盘旋而上,手移足随,如蛛趁丝,渐入云霄,不可复见。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堂上传示良久,亦不知其真伪。忽而绳落地上。术人惊曰:“殆矣!上有人断吾绳,儿将焉托!”移时,一物坠。视之,其子首也。捧而泣曰:“是必偷桃为监者所觉。吾儿休矣!”又移时,一足落;无何,肢体纷坠,无复存者。术人大悲,一一拾置笥中而阖之,曰:“老夫止此儿,日从我南北游,今承严命,不意罹此奇惨!当负去瘗之。”乃升堂而跪,曰:“为桃故,杀吾子矣!如怜小人而助之葬,当结草以图报耳。”坐官骇诧,各有赐金。术人受而缠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儿,不出谢赏,将何待?”忽一蓬首童头抵笥盖而出,望北稽言,则其子也。以其术奇,故至今犹记之。后闻白莲教能为此术,意此其苗裔耶?


解析

故事讲的是小蒲儿时一次在京城度过的春节,看到了一次记忆犹新的幻术过程。那是一对父子,在当官面前表演上天到王母娘娘的花园中摘桃,儿子最终摘下了桃子但也被天庭发现并处死,官员们看到了也觉得很同情这个幻术师,都纷纷捐钱给他厚葬他儿子,在那个幻术师收到钱了之后让自己儿子完好无缺地从箩筐里爬出来,向各位当官道谢。


这一次看戏经历让小蒲在长大后变成老蒲依然刻骨铭心,这说明了这出戏深深地触动了小蒲内心的情结,但似乎老蒲用“白莲教”的影响来合理化自己的记忆感受。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孩子希望通过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来获得父母的爱,这些期待和要求其实更多是来自于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孩子认为只有满足了父母的那些期待和要求,才能缓解父母的焦虑,让父母不会伤害自己,而能够好好地爱自己。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内化了这些形成超我一部分并还有可能进入潜意识中,孩子就会慢慢无意识地表现出不断追求完美,不断以更高要求来要求自己,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达到。


在《偷桃》里,幻术师的“颠倒生物”特长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代表着超我里要达成最高要求的期待;而官员的“摘桃”想法代表着超我里严厉苛刻的一部分,要确保完成期待和要求,如果完不成就会受到惩罚。所以孩子只能选择服从,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粉身碎骨都不辞,文中的幻术师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到天上的王母花园里摘桃下来,最后还是“死于非命”。但是这样做能却得到来自超我的肯定和爱,就像文中这样结局换回官员的一些怜悯和奖赏,最终回到象征“摇篮”的箩筐里得到自己期待的爱而获得自我重生。


为什么当年那个小孩因为父亲夸下的海口和官员的要求,冒着生命危险去偷至宝桃子,却只换回官员的一些赏赐,让老蒲到老了还记忆犹新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我只有完美才是值得被爱”的心结,哪怕是从小蒲长成为老蒲,依然有着这样心结。当年小蒲还是很牛的,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是老蒲再怎么努力去,很遗憾屡次都名落孙山,到了71岁时才成岁贡生。小蒲看了那个幻术之后,内心情结是被触动了,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家境是越来越不好了,可以猜想小蒲的父母对他有着很高期待,很可能是希望小蒲能在科举成功来帮助家里脱离困境。小蒲也因为觉得要满足父母的期待才能得到父母的最大的爱,所以促使小蒲变成老蒲了还在不断地考科举。这样的幻术何尝不是蒲松龄潜意识的隐喻呢?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总是不断地想自己要做得更好,总觉得自己挣的钱还不够多,总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好等,这样追求完美一方面能让我们更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但另一方面却会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因为“更好”、“不够好”都是没有止境的标准,永远不可能达成的。同样在关系当中,有人在面对对方的要求总是尽全力去满足,如果自己做不到了还会对自己有很多自责。所以不是我们不好,而是我们潜意识中期待这样努力来换取父母更好地爱自己,我们也是在用自己努力来证明自己是足够好值得被父母好好地爱的。


其实每个父母都是他们自己的局限,并不是他们不爱孩子,也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他们确实没有学过如何更好去爱自己的孩子。现在的我们需要学会在期待父母好好爱自己之外,自己也需要学会好好爱护自己、照顾自己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