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网瘾”迷雾,看到当代人的挣扎

“网瘾”已经成为盘旋在很多家庭头顶阴云,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孩子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抖音,而家长多沉迷于各种碎片化的资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网瘾主宰了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人性本善”,自体心理学发现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维系着个体的精神世界稳定,避免陷入崩溃焦虑当中。

“网瘾”已经成为盘旋在很多家庭头顶阴云,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孩子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抖音,而家长多沉迷于各种碎片化的资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网瘾主宰了家庭中的各个成员......

“人性本善”,自体心理学发现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维系着个体的精神世界稳定,避免陷入崩溃焦虑当中。从理论上又如何理解呢?

沉迷与不同类型的网瘾的个体其需求是不一样的,以下我列举几个常见的网瘾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

1、网络游戏,尤其是刀塔等竞技类游戏:我们先从自我保护维度是看该个体的选择,如果不陷入网瘾不去玩竞技类游戏,个体是无法忍受的,那么他无法忍受什么呢,我们进入游戏就可以发现,竞技类游戏有2个特点:第一能够展示表现癖即我很牛逼,我比你们强,第二是一种归属感,如组团打怪或者使用游戏中的语言沟通。

这里包含个体的两种需要,一种是需要获得我挺棒的,我很不错的感觉;第二种是,我不孤独,我有一群朋友,我是有归属感的。 第一种简单就是自信心和价值观(夸大表现癖),第二种就是群体归属和我不是异类(孪生体验)。

如果一个个体不得不以网络游戏为瘾,则表示该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陷入要么完全被现实生活打败后的自我否定和极度自卑,要么就缺失合适的伙伴关系,极度孤独。

比如第一种自信心和自尊的需要: 为了逃避和保护个体因不断受到现实自卑、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对个体精神结构的冲击,该个体不得不沉沦于虚拟空间去寻找”我还不错“的感受,这就是一种代偿机制,通过网络游戏来抵抗自己的自卑体验。

同理第二种群体归属感需要:只有个体进入网络游戏, 才能获得一种回归人群不再孤独的感觉.......避免陷入无尽的虚空中,或者坠落在深不见底的深渊

2、抖音,抖音以短视频为主,基本上不用动脑子,不需要花费什么理解力,就能带来一种“快乐感”,这里说的是刷抖音成瘾的个体(偶尔刷抖音我个人观点是健康的,甚至短时间的时候刷也是健康的),与上面描述的方式一样,我们从自我保护角度去体验,个体为何会成瘾,每天都离开不呢? 个体为何必须不断从抖音中获得持续的“快乐感”,因为如果停掉抖音这种快乐感将会消失,而此前被这种“快乐感”所“覆盖”的情绪将被感知到。  是的,当刷抖音成瘾的个体,一旦停止刷抖音,该个体仔细体会一般会感受到弥漫的焦虑、焦躁、心慌和烦躁。在这里需要了解的是,个体为何只能使用外物来抵抗或防御这样的不愉快情绪呢,为何个体不能够有内在的功能来做相应的情绪-安抚呢? 或者说为了抖音成为该个体唯一的保护机制或者防御机制。

缺失内部情绪-安抚功能,即精神结构中或者人格结构中,这部分的缺失。需要理解这样的确实,先让我们回到早年我们的情绪张力是如何被安抚到的,当我们还是8个月的孩子的时候,尝试离开妈妈到处爬的时候,在离开一段距离后,面对面前不熟悉甚至有些黑暗的环境,婴孩将会感到害怕和不安,我们常常发现婴孩会第一时间回头看看妈妈在不在,或者紧张的趴会妈妈的怀抱,寻求安慰或者安全感,在情绪恢复到一定状态,孩子又开始进一步进行探索。这样的故事中,妈妈就承担孩子的外部情绪-安抚的功能,带给孩子安全依恋。久而久之,婴孩会觉得只要自己情绪不好,妈妈一定会第一时间来安抚和安慰自己度过难关... 于是一个良性期待出现了。 孩子长大过程中,妈妈不一定会第一时候赶来对孩子情绪安抚,还是不得不“延时满足”,比如妈妈说“孩子等等,妈妈马上过来”,在这样等待过程中,孩子因为有良性期待,而开始自己学着与不愉快的情绪相处,这时候孩子就开始建构内部情绪-安抚的功能,随着类似这样的”延时满足“的发生,以及孩子不断建构自我-安抚的功能,终于量变引发质变,孩子可以自己安抚自己的情绪而无需外物的帮助.....内部功能建立基本成型(当个体遇到应激事件,也许前期构建的结构无法应对强大的痛苦情绪,这个时候孩子有需要再次借助外部功能来进行情绪-安抚)

刚刚我们从起源角度理解情绪张力-安抚功能的建立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能理解刷抖音成瘾的个体,为何无法使用内部的功能去缓解焦虑、焦躁、心慌等情绪了吧........ 他们都在使用一种方式来代偿曾经的内部功能缺失的缺陷.... 当父母或者配偶断掉其抖音的时候,对于个体来说,会立刻体验到焦虑,并将焦虑的情绪指向父母或者配偶,于是攻击将会发生...... 其根源是,其父母或者配偶并不能理解到刷抖音是一种自救方式......

3、刷朋友圈和刷资讯.. 大家可以自行按照上面的分析来理解,期待大家的分享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