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养成的基本四部曲

2岁以内多次造成的伤害,会让孩子未来很大可能产生人格障碍,轻一点的人格偏差。妈妈作为一个好的客体满足孩子的需要,对2岁以内孩子是有巨大影响的,小时候被爱过、感受过幸福的孩子,他会觉得年年难过年年过,明年会更好;而那些被妈妈忽略的孩子,他会自然觉得年年难过年年过,明年更难过。

2岁以内多次造成的伤害,会让孩子未来很大可能产生人格障碍,轻一点的人格偏差。

妈妈作为一个好的客体满足孩子的需要,对2岁以内孩子是有巨大影响的,

孩子出生特别容易饿特别能吃,中国人说“天生一个饿死鬼”

美国研究结果表示,这是与妈妈怀孕期间的应激相关,工作压力大,孕期的甲状腺素水平高,血糖高,通过脐带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一出生就比其它孩子胖,脐带一剪,血糖迅速代谢,只能通过吃来缓解,就变成了所谓的“饿死鬼投胎”。

写这篇文的动力来源于我的朋友们,他们偶尔会和我说起自己孩子的状况;还有今天在圈里看到一个网友的感慨,她说原来爱不是与生俱来的。我回说,当然不是,这取决于很长时间之前的母婴关系,说起来他们也是可怜之人。

这是一篇关于好妈妈如何养成的6月篇,但绝不是完全操作手册,你能给出的爱取决于你得到过的,你尝试过的和你曾被对待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纸上谈兵,只有你去做了,你才知道要时时做一个好妈妈并不容易,而这也和你的成长经历相关,绝不是“指灯发誓”说我要给他所有的爱,灯一灭,爱也就没了。你只需和自己说,我会尽力做一个好妈妈,但是做不到的时候,我要允许自己做不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

幸福感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孩子自身体验到并储存于自己内心的,将来孩子长大抗挫折的能力也来自于最早期的幸福感,比如失联、考试失败、亲人去世、被辞退等,是一落千丈的抑郁想自杀还是相信明天会更好,思维是积极还是消极呢?小时候被爱过、感受过幸福的孩子,他会觉得年年难过年年过,明年会更好;而那些被妈妈忽略的孩子,他会自然觉得年年难过年年过,明年更难过。

早期的幸福感存积的越厚,抗挫折能力也越强。

在起点时,每个婴儿出厂的时候都是心理健康的合格产品。他们随着宫缩,被迫来到人世间,你给与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互动,他们就长成什么样子。幸福感是孩子选择在这个世界活下来的理由,也是奠定他们将来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幸福感要怎么让孩子拥有呢?6个月内,孩子若没有获得这个能力,未来的他们又会变成如何?

①     关心关注孩子。比如孩子一哭,妈妈就立刻出现,一喂奶就不哭了,代表孩子是饿了,十分钟后哭了,打开他的小包被,发现是拉了,再过十分钟,孩子哭闹,抱一抱可能就好了,妈妈的探究孩子哭的需求,然后满足了孩子的每一个需要。再比如,妈妈看着孩子看着孩子,与其注视,当妈妈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的是妈妈的关心,嗯,我被妈妈看着。这是他最早能直接体验到的存在感。

②     妈妈的表情是孩子的心情,喂母乳时,很多妈妈一边喂奶,一手刷朋友圈,大多是当工作完成,孩子吃妈妈奶的时候要省劲会平视妈妈的乳房,但其实你注意观察,他们大多数是往上想看妈妈的脸的,这时最好的做法是微笑、欣赏的看着孩子,和他说说话。

③     好妈妈应该要有共情能力,什么是共情?就是以他为出发点,需他所需,难过他所难过,开心他所开心。这样的妈妈照顾出来的孩子,幸福酣睡的睡脸会越来越多,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我曾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同学晒的二宝,说她睡着的样子也是笑的,那个大概就是幸福感满满的样子。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网友晒自己的孩子,大概意思就是你哭吧,我不抱你。其实我想说,两岁以内的孩子没事愿意自己哭着玩么?应该很少都是假哭吧,他们说不出话,这时的所有哭都是需要未满足,这里考验的就是妈妈的共情能力,虽然孩子最后会哭到睡着,但是这个记忆却是未来需要花很长时间消减的。这时在孩子的认知里,和妈妈是一体的,没有边界感,所以妈妈也常常会有无力感,这种感受只能靠自身和身边的支持系统去抵消,如果超出了这个阶段的感受,可能就需要寻找自己的母婴关系的问题了。

所以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两岁以内的孩子哭,要抱么?我们的回答是,要,这时的孩子不论给多少爱都是宠不坏的。中国有一个词叫“溺爱”,但是没有一种爱是被淹死的,所谓的溺爱,本质上是错位的爱,给他的爱大多是脱离了孩子发展的需要,压缩了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剥夺了孩子动手、成长的机会,没有心灵支持和情感交流,给的大多是你想给的,你希望他成为的,都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其实给再多的爱都是不会坏的,除非你给的不是爱。

前面说了妈妈的关心关注给孩子带来的是存在感的体验,妈妈的共情能力是孩子幸福感,自我中心感的基础和来源,那么还有一种给孩子带来全能感的是什么呢?

④     及时的回应、响应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全能感。全能感大概说的就是我可能干了,无所不能的样子。尤其是我一哭,妈妈就来了,那种牛X感,内在觉得我很行,科胡特说,夸大的自体的自恋的形成就是共生期妈妈共情的及时响应,这样的回应会帮着孩子完成成长中自恋的成长需要。妈妈有多喜欢孩子,孩子就会有多得瑟,长大后会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即使没有的能力也相信自己是能做到的,这样的自我效能感也来源于小时候的全能感。

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很多的补习班,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但有个很简单的指标-四个月的微笑,就可以知道他的共生期的心理健康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说四个月的时候,妈妈抱着孩子遇见陌生人,他能主动追踪陌生人的行踪,对着陌生人微笑,这是心理健康一等品,是妈妈养的比较好的表现;主动追踪但是无微笑,这是心理健康二等品;哪个也没有,嗯,三等品。如果四个月的微笑这样的低标准无法达到,这取决于养育的妈妈有没有抑郁或是妈妈的源生家庭环境。

有时候这些能力就像流水,从上一辈自然往下流淌,我们怎样被对待,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的下一辈。

巨鲸落,万物生。若你没有被温柔对待过,请你也相信那不是你的错。


上一篇:小橡树的烦恼
下一篇:7月咨询手记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