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偏爱网络社交?

近期接触到一位家长,她的烦恼是孩子回家不爱跟父母说话,整天就捧着手机。孩子现在在家一句话也不肯说,整天捧着手机,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中。孩子会发展到退居家中,只愿选择网络社交,这一定有段过程。一般而言,性格较为内向或内心孤独的人,更偏爱网络社交。在网络世界中,安吉拉得到了她想要的那种生活状态。

当父母难,当初中生的父母更难。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正好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体和思想都会发生巨变。

他们不再喜欢一味地服从父母的指令,他们希望尝试去做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们不再介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而更在乎同伴对自己的看法。

近期接触到一位家长,她的烦恼是孩子回家不爱跟父母说话,整天就捧着手机。亲子关系降到冰点。

现在孩子已经初二,学习成绩还算中游,但孩子突然不肯再去学校了,谁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孩子现在在家一句话也不肯说,整天捧着手机,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中。


父母多次尝试沟通,甚至想去没收孩子的手机,结果只会引起孩子更大的抵触情绪,造成家庭矛盾。

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喜欢网络世界?身边有真人不愿沟通,宁愿选择网络中不认识的人说心里话。

一、网聊社交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会发展到退居家中,只愿选择网络社交,这一定有段过程。可能是现实社交受挫,或缺乏现实社交技能。

一般而言,性格较为内向或内心孤独的人,更偏爱网络社交。

因为通过网络,自己能够更轻松的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积极互动。这就会导致孩子更加依赖和喜欢网络人际互动。

例如网游,只要自己投入了时间,人物等级就会越来越高,高阶的道具也会随即而来。慢慢地在排名赛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人物名称,赛级奖品也能够让游戏中的其他玩家垂涎三丈。

这时候,就会有低等级的玩家前来示好、给予崇拜与追随。这种感觉会让孩子更喜欢、更沉迷于网游,因为他投入的越多,能够收获到的认同与崇拜也就越多。

这种网游能够带给他的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的。

又例如抖音、直播之类,也是如此。小视频可以获得大量的网游点赞,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体验,在现实学业中是很难获得的。




二、对现实的不满,从网络社交中找补偿

在网络上,你可以自定义自己所想扮演的角色。因为网络中的交流是“自带滤镜”的。

哪怕是菜场卖猪肉的彪汉,在网络中也可以成为斯文书生。没有口臭和体味,没有大耙牙和腰间赘肉,只有清爽靓丽的人物头像。

然后就可以开始描绘你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在电影《鲶鱼》中,女主角安吉拉的现实生活让她感到沮丧。自己有绘画天赋,但嫁给了一个二婚乡村男。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自己本希望让女儿继承自己的绘画天赋,无奈女儿根本对于绘画不敢兴趣。

安吉拉现在要照顾一家子的生活起居,还要照顾二婚男在前一段婚姻中所生育出的一对智障儿女。

安吉拉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于是安吉拉就运用网络聊天工具,注册了好几个账号,模拟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还吸引到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性摄影师。

在网络世界中,安吉拉得到了她想要的那种生活状态。



在网络社交中,我们可以更简单的展示自己的想法,不用顾忌太多现实。因此,在网络中获得共鸣,要比现实社交更容易。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特性,开始有张扬个性的内在需求。他们开始对于一些规则设置感到不满,或心存挑战之意。但常常他们是不具备挑战的能力。

想要去做,但又没有能力去做,这会造成孩子们内心的矛盾与焦虑。

例如孩子认为班主任要求的晚自习很没有意义。晚上的时间应该由自己来安排。或许看看电影,打打游戏,经过了一天的学习自己也需要放松,这才是劳逸结合。

但孩子如果跟班主任或家长提,迎接他的会是思想教育;跟同学提,大家只敢私下吐糟一番。再差点的,被同学回头打了小报告。

以上的选择都不合适,孩子的最佳选择就是去网络上用虚拟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他就能收获到一串迎合他观点的回复。

从这两点来看,孩子会更投入于网络世界,是因为网络世界更能满足他的内心需求。这种内心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他需要很费劲才能获得。

所以孩子会取易舍难,更加的投入到虚拟世界中。

那么,像那位初中生的妈妈,要怎么做才能让女儿回归学校呢?

1. 给予情感支持,避免矛盾的激化。

孩子会退居家中,这是一个问题的表现症结。就像感冒,流涕头疼是已经在发病期了。但在发病之前,可能是受凉,可能是受到了病毒的感染。

孩子目前的情况,家长如果进行斥责,就像是在感冒期中再去洗冷水澡,会加重病情。

家长对孩子的不接纳,不理解,更会加剧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

感冒需要时间来恢复,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她需要一定的时间做缓冲。在此期间,家长可以做保持距离的陪伴,给予孩子空间。

对于家长来说,首要阶段并不是马上催孩子回学校。而是让孩子愿意开口说话。

2. 利用同伴的力量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愿意简单地去遵从家长或老师的教导。他们更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容易受同伴的影响。

就像学校里风靡某项活动时,学生群体很容易被带动,形成团体性的活动。例如80年代的溜溜球,或是后来的鬼步舞等。

此时家长可以去学校寻找老师,老师会对孩子在班里的情况更为了解。在由老师的参与下,邀请与自家孩子关系交好的同伴去家里,陪孩子说说话。

在话题之中,自然的提到现在学校里风靡的事情。让孩子心生向往,逐渐打破孩子的心防。

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不要让同伴以老师和家长的口吻去劝导孩子。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教唆同伴和家长、老师形成了同盟,这样会加剧孩子与家长的矛盾与隔阂。


3.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的孩子平时是走读,出现不去上学的情况已经超过一个月。你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能改善孩子的情况,还是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吧。

基本上来说,孩子的问题就是这个家庭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会根据家庭治疗的方案来看看如何下手改善孩子的情况。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