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大战虎扑”告一段落 留下的不应只有一地鸡毛

“中国新说唱”播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比节目本身更让吃瓜群众高潮迭起的是吴亦凡和虎扑之间的撕逼事件。事件的前因后果网上很全,涉及到的几首歌也都可以搜到,我就不多说了。女孩尽管并不富裕,却总是很大方地花钱向男孩示爱,希望以此得到男孩的欢心,但男孩从不做明确表态。打破限制,拒绝单一,世界处处游乐场,人生时时皆狂欢。

“中国新说唱”播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比节目本身更让吃瓜群众高潮迭起的是吴亦凡和虎扑之间的撕逼事件。事件的前因后果网上很全,涉及到的几首歌也都可以搜到,我就不多说了。我不站队,但还是想在事后说说看法。

先来看一个故事吧:一男一女是朋友,男孩很帅,女孩一般。女孩尽管并不富裕,却总是很大方地花钱向男孩示爱,希望以此得到男孩的欢心,但男孩从不做明确表态。住在他们隔壁的另一个男孩子知道了这个情况,感到愤愤不平——凭什么他靠帅就可以,我却要搬砖?于是上网发了一个帖子:“天理何在!脑残女包养无能小白脸!”不巧的是,这个帖子被他俩看到了,女孩愤然上门理论,“帅男孩”心想:“又喷我又喷我的金主,这不上不行啊!”愤然加入;隔壁男孩他爹心想:“道德批判?这尼玛是个稳稳的出名好机会啊!”欣然加入。整栋楼的住户们拍手叫好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不堪其扰者亦有之。

里面人物分别代表什么群体想必大家心中有数。被Diss的未必无辜,主动Diss的不见得单纯。真相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它毁了我们本该享受的多元化娱乐体验。

对粉丝而言,狂热情绪被进一步挑动,不加辨别地支持偶像的一切、对抗可能站在偶像对立面的一切,让别人的认知和饭圈的“集体无意识”代替了自己的思维,让娱乐从“精神享受”变成了“精神奴役”。

对“虎扑直男”而言,不管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最终都沦为“为黑而黑”,甚至是连带打击,不需“旌旗摇动”就主动扑向认定的目标。娱乐的欣赏完全被攻击的欲望所替代,肾上腺素短暂的分泌被误以为是精神的愉悦。

最后的赢家,或许就是两路大军的幕后大佬了——“用户”粘性充分提高,又得名气又吸金。

当我们的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只注意“引导者”想让我们注意的东西,我们就相当于拱手让出了“选择”的权力。偶像拍的电影,粉丝群号召大家去看,明明不喜欢,你敢不去?论坛大神推荐的球鞋,大家纷纷说酷炫,明明不喜欢,你敢明说?喜欢和厌恶都是人之常情,任何人的好恶都应该被尊重,但当这种“好恶”被无差别放大甚至绑架利用,置身其中的我们便会被裹挟向前、身不由己,被迫打上难以抹去的烙印。

所以,何解?

其实很简单,只要提醒自己,边上的风景一样很精彩。

某件东西对我们而言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时,我们便很容易对其倾注所有热情,我们会无法想象它被剥夺后的时光如何度过,并因此产生强大的焦虑和恐惧。但若是可替代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举个例子,如果这些粉丝不是只粉吴亦凡,她们对其他一些偶像有着一样的好感度,那她们一定不会如此狂热;如果“虎扑直男”们不是专注于混迹虎扑,他们还混迹于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牛扑”、“马扑”之类,那虎扑也未必会如此一呼百应。所以,面对多元化的娱乐市场,我们只要让自己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就可真正笑看“贵圈”风云变幻,不被某一群体绑架,始终满足自身真正的娱乐需求。

不只是娱乐,生活中任何事均是如此。专注、专一是好事,但“单一”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譬如,对事业而言,我一直强调要在本职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第二技能”。 “专精”人才的需求毕竟是少数,对大部分人而言,除了让自己做得“更好”,适当拓展自身能力范围、让自己能做的事“更多”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专精”通常意味着适应性差,你很难去在当前工作以外做出新的选择和变化,当有一个比你更“精”的人出现,迎接你的通常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再譬如,对感情而言,并不是说要培养“备胎”,但千万不要让另一半成为你生活的唯一。换句话说,你需要随时做好“TA离开后我也能独自生活下去”的准备。这不是危言耸听,2017年,我国离婚率已经达到39%,更别说不在统计范围内的“恋爱分手”了,谁能保证自己的感情一定会顺风顺水白头偕老呢?与其事到临头哭天抢地,何不未雨绸缪地保持独立性、让自己的生活一直“比爱情更多”呢?

打破限制,拒绝单一,世界处处游乐场,人生时时皆狂欢。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