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每天早上进入办公室,小王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总经理交流工作。为了表示自己跟老板的关系很友好,小王谈话时总是喜欢凑到老总的跟前,而老总却总是不自觉地往后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暗示,让小王明白自己很不喜欢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时间一长,老总发现,小王不但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反而变本加厉。小王的做法很显然侵犯了老总的私人空间。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跟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不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你跟某人挨得越近,你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在心理学上,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个安全距离,这个安全距离大约是0.6米~1.5米,倘若这个距离被打破,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侵入感,让人感到很不自在。

安全距离范围内的“地盘”,就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倘若这个空间受到挤迫,就会给人造成压迫感。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懂得“距离才会产生美”的道理。

每天早上进入办公室,小王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总经理交流工作。为了表示自己跟老板的关系很友好,小王谈话时总是喜欢凑到老总的跟前,而老总却总是不自觉地往后退。

起初,小王的这种谈话方式只是让老总感到不自在,但老总觉得,这只是一个人的习惯而已,于是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不满。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暗示,让小王明白自己很不喜欢这种近距离的接触。

时间一长,老总发现,小王不但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反而变本加厉。老板每向后退一步,小王就会向前追一步。就这样,老总一步步地后退,小王一步步地向前。最后,老总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开口道:“小王,你干吗总是追着我说话,跟客户也这样吗?你这样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自在的。”话一出口,小王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

小王的做法很显然侵犯了老总的私人空间。美国心理学硕士邓肯说过:“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一旦小于这个距离,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无论坐公车还是火车,或者是到餐厅就餐,都不约而同地往靠边的座位去。比如当很多人一并涌入一节空车厢时,长坐椅的两端总是先被人坐满,坐椅的中间位置则会后被人坐满。这种现象,同样也是由私人空间意识引起的。坐靠边的坐椅,只有一侧需要与别人接触,这样一来,自己的私人空间相对而言就会变大,带给人一种更加强烈的安全感。再比如,快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最靠近外侧一排的坐椅也会经常遭遇“冷遇”。这也同样是因为靠里边的位置总是能确保更多的私人空间,而靠外侧的位置则更容易将人暴露。

如果夜间,你独自一人行走在路上,突然有个陌生人出现在离你不远的地方,而且他正在快速地靠近你,你的反应会是怎样?一定是一种紧张感笼罩心头,接着加紧步伐并握紧自己的背包。当他以很快的速度超过了你,这时你的心才会彻底放下来,明白对方不过是在赶路。但是,起初的感觉,同样是私人空间受到挤占的缘故。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都要保留一定的安全距离,无论是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还是心与心的交流,这一规则都同样适用。越过了安全范围,就会对别人造成困扰,给人形成压迫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通常情况下,陌生人群之间的安全距离大约是3米,在这样的距离内说话,一是能够使对方听得足够清楚,二是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防止过近接触,三是这个空间还足够掩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朋友之间的距离,就会比较接近,大约在1米左右,这个距离适合亲密交谈,朋友们聚在一起喝个小酒侃侃山,或是博弈棋盘,这是再合适不过的距离了。

亲密爱人之间的距离,那就是亲密无间的距离,也有人称之做“零距离”,其距离大约是在30厘米或是更近。在这个距离范围内,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随时保持亲密的接触,或款款情深,或耳鬓厮磨,或相拥而泣,或窃窃私语。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