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记忆的功能及研究方法

自传体记忆是关注对个人经历的事件进行回忆的一种记忆。在20世纪90年代,自传体记忆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关于自传体记忆有很多的研究方面,从研究设计到自传记忆的种类和功能、早期的社会因素,它么影响事件的编码、检索、遗忘的。

引言

自传体记忆是关注对个人经历的事件进行回忆的一种记忆。它有助于个人建立自我意识,有助于提高他/她在世界上坚持自我导向的能力以及在过去经验影响下去有效的解决问题,更好的追求目标【1】。这种导向和对目标的追求对自我意识的发展极其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自传体记忆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关于自传体记忆有很多的研究方面,从研究设计到自传记忆的种类和功能、早期的社会因素,它么影响事件的编码、检索、遗忘的【2】

一、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自传体记忆对维持个体的生活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Blunk(2002)将这些功能划分为: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3】

1.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

自传体记忆为自我的建立提供是怎了基础,并维持自我的连续感及心理动力方面的完整性。Conway et al.(2000)将被试分成3组,分别对40个人格形容词进行自我参照、他人参照、以及社会赞许度判断。并在5点量表上用形容词描述某人的程度。一小时后让被试进行再认,如果被试记得这些“学过”的项目,就作R反应(即记住);相反,如果只是知道该项目是之前呈现过的,或者是凭熟悉感进行再认的话,按K反应(即知道)。实验结果发现:三组被试的整体正确再认率没有显著差别,但自我参照组反应成绩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表现出自我参照效应【4】。很显然,自传体记忆是对复杂事件的混合记忆,而且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质。不论何种形式的记忆只要与“自我”相关,就会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自传体记忆除了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同时也影响着已经形成的自我【5】。Wilson和Ross(2000)发现,在以各种不同人群所做的研究中,人们对当前自我(current self)的评价普遍都高于对过去自我(past self)的评价【6】

2.自传体记忆的社会功能

Neisser(1988)提出,自传体记忆最重要的功能是其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7】。它提供了个体进行交流的依据,促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另外在与别人分享自己过去经历的时候,同样也是指导别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你在谈论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听着就会获得一些有关自己的信息。而且与共同经历某件事情的人来谈论这件事情,可能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并且自传体记忆在建立、维持与增强社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自传体记忆的指导功能

自传体记忆的指导功能在于它对人们的当前或将来的行动有计划指导作用,能够为这些行为提供参考、引导甚至激励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以往的经历积累起一定的经验,来计划和指导自己在将来的行动。

Pillemer(2003)分析了创伤事件记忆与一般生活事件记忆的指导功能。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traumatic event memory)会引发出非常强烈的恐惧、悲痛等情绪反应,对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产生着长远的影响。以汶川5·12地震后来说,灾后重建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经过了这样的大灾,交了这么昂贵的“学费”,也刺激人们不但重视房屋等物质设施的重建,也重视环境规划下的心理重建、制度重建等等,以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和应变力。这些记忆并不是静态的,他们会反反复复进入记忆着的头脑,并在以后出现同样事件时起到指导作用。

二、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1. R/K判断法

R/K判断法最初由Tulving(1985)提出,后经认知心理学家Gardiner等进行了修正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该范式要求被试首先对学习过的项目进行再认,如果认为自己学习过该项目则进一步判断为“记得”(remefnber,R)或“知道”(Know,K)自己曾经学习过它。“记得”指的是不仅能够回忆出某个记忆项目,而且能够回忆出与该项目有关的一些具体细节;“知道”指的则是认为自己见过该项目,感到面熟但回忆不出具体的细节。根据Conway的观点,R反应的是情景-记忆能力,代表着自我觉知成分,K反应指的是语义-记忆能力,代表着一般觉知成分。R/K判断法的引入成为自传体记忆研究方法的一大进展。

2.线索词方法

线索词方法也称为线索词技术,是最早被应用在自传体记忆研究中的重要方法。Galton以75个线索词来诱导被试回忆过去经历的事件,并发现不同线索词进入大脑中的记忆时间不同,最长为4秒,平均为1.4秒。以后Galton的线索词发展为300个,内容涵盖人们生活记忆事件的方方面面。

3.描述法

描述法就是设计一套由若干人物画像构成的系列卡片,把这些卡片放在被试面前,被试每拿起一张卡片,可以观察10秒钟,要求观察时更多注意卡片上人物的脸部特征,以便能够描述这些特征。在所有卡片都看完以后,允许有30分钟的间歇。这段间歇可以从事其他工作,以后被试从他认为的卡片呈现次序一一对各张卡片进行描述,一星期后再让被试提供描述,直到被试再无法描述为止。描述法可以了解被试的生活记忆的系列次序特点、被试的观点导向、情感态度、对材料记忆的清晰度等。

4.重复再现法

重复再现法就是设计一个故事或图画,把它提供给被试,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条件下阅读或观察。每一个被试从头至尾读两遍故事,以正常的阅读速度进行,第一次再现在阅读故事15分钟以后进行,以后的再现则随机按一定的间隔进行。重复再现法可以了解被试自身的社会环境,分析被试的意象化回忆和言语化回忆。

5.多重指标法

多重指标法是指对自传记忆的评量采用两种以上的指标,指标之间可以相互印证。Robinson是提倡多重指标测定自传记忆的代表人物。多重指标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当代自传记忆研究者形成共识的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多重指标法满足了自传记忆研究复杂性的客观要求。自传记忆自研究以来,变量的操作化就是一大难题,由于要研究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记忆,许多因素难以直接控制,增加了实验解释中的不确定性,多重指标可以弥补不确定因素的解释,增强间接推论的各种可能性。多重指标法也是多元方法论的心理学研究在自传记忆研究中的具体体现。在自传记忆研究的多重指标中既有主观指标,又有客观指标,实现了主客观指标的结合和主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印证。

三、问题及展望

目前,国内外有关自传体记忆的研究领域已日趋广泛,特别是在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神经生理基础及生命历程特征的研究上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并逐渐走向理论成熟阶段。但是,由于自传体记忆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建构,尤其是在自传体记忆提取过程的研究上出现了方法与结论上的多元化趋势,自传体记忆仍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自传体记忆的功能与脑机制的研究成为自传体记忆研究的新方向,拓展了自传体记忆的研究范围,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传体记忆通常被看做是情景记忆的一部分,但是它和情景记忆脑成像的研究却有本质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看,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研究结果的差异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Williams,J.Mark G,& Thorsten Barnofer.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pecificity and Emotional Disorder.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33:122-148.

[2]Castel,A.D.,& Craik F.I.M.The effects of aging and divided attention on memory for item and associative information.Psychology and Aging,2003,18,873–885.

[3]Bluck S,Alea N.Exploring the Functions of AutobiographicalMemory:Why do I Remember the Autumn?In: Web-ster J D,Haight B K.Critical Advances in Reminiscence: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NewYork:Springer,2002.

[4]Congway et al:The Constru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Self-Memory System.Psychological Review 2000,107(2):261一288.

[5]杨红升.自传体记忆研究的若干新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6-21.

[6]Wilson AE, RossM. The Frequency of Temporal-Self and Social Comparisons in People’s Personal Appraisa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928-942.

[7]Neisser U.Five Kinds of Self-knowledge.Philosophical Psychology,1988(01): 37-59.

 

【作者简介】

张慧泽,女,1981年生人,大庆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教师、公寓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学及心理咨询专业研究。

 

【通讯方式】

地    址: 黑龙江省大庆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

邮    编: 163712

收 件 人:张慧泽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