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中的赤裸婴儿——我眼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琳自小到大都是众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样貌出众,没有一样不是出类拔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理机制中生物性因素的影响占更大比重,而边缘型障碍的来访者则以社会心理因素占主导。而临床中,边缘型人的精神病性症状表现更为多样和多变。在治疗中被“妖魔化”的边缘型人。

琳自小到大都是众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样貌出众,没有一样不是出类拔萃。

但这样的琳,内心却充满了深深的孤独。

她没有走得太近的朋友,永远独来独往;没有长久的亲密关系,几次恋爱都遇人不淑。

无论是苦苦哀求还是以死相逼,都无法唤回曾经的爱人,绝望的琳选择走入咨询室。

咨询室里,琳哭得像个孩子。

关键词:

不安全感、抛弃、极端、不稳、冲动、自毁、失控、缺乏人际边界

01

“边缘”是个特殊的群体。

提到边缘型人格障碍,总是夹杂着太多复杂的情绪情感,让人爱恨交织,却又欲罢不能。

他们敏感,灵动,单纯,脆弱,一忽激情四射,一忽又低沉阴郁,欢笑时如孩童般天真烂漫,哀嚎时如困兽般绝望撕裂,爱恨只在黑白的两极,充满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激烈和纯粹。

这一类型的来访者总让人有一种仿佛站在悬崖边上的感觉,似乎一不当心就会纵身跃入万丈深渊,而他们自己却仿佛浑然不知。

他们常常无法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他们很多人都有过至少一次失败的婚姻,有的可能根本无法走入亲密关系,而始终在乱性、逃离、抛弃与被抛弃中纠缠。

他们的自我形象通常是混乱的,对自己的外表和性别认同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常常在极度的自恋与自卑中间来回摇摆。而不管是处在哪一极,都伴随着强烈的自我怀疑。

他们中普遍存在进食障碍的问题,尤其是女性,厌食与暴食几乎会伴随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因情绪剧烈波动导致的厌食和暴食此消彼长,难以自我控制。

他们的情绪波动呈现出显著的大起大落的倾向,常常被人与双相情感障碍相混淆,但在实际治疗中只有少部分边缘型人对药物有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理机制中生物性因素的影响占更大比重,而边缘型障碍的来访者则以社会心理因素占主导。

边缘型人格的“边缘”二字,是由于其症状介于神经症与精神病之间,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原发性精神病既有症状上的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临床中,边缘型人的精神病性症状表现更为多样和多变。

他们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缺乏人际边界进一步造成了关系中更深的混乱。

正是这些混乱和迷惑,使边缘型人身上透露着既危险又迷人的气息,让走近他们的人倍感恐惧,却又因其诡谲的魅力而无力抗拒。

其实,真的走进边缘的世界,会发现,其实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更像是包裹在成人驱壳下的孩子,在成人世界里张皇失措。

边缘型人的情感反应更接近于无性别态下的婴儿般的直觉性反应,他们辨识不出依恋与爱的区别。

而实际上,他们的情感也确实没有发育到这个阶段。

02

不安全感,是边缘型人的第一个关键词。

曾有人将边缘型的来访者称为“没有皮肤的人”,血肉模糊地行走于人世间。

他们对现实缺少常规的检验能力,却对关系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对方哪怕最细微的情绪波动都不会逃脱他们的注意,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反应。

“被抛弃感”是边缘型人永远的梦魇。

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想象中的“被抛弃”,都会唤起边缘型人最深层的恐惧,

没有机会获得稳定的早期客体,也缺少完整真实的自体,边缘型人像是旷野中赤裸的婴儿,寒风中疯狂地挣扎、哭泣,拼命地挥舞着手臂,试图抓取任何一个能够抓到的物体。

而此刻,任何一个回应都能让几近癫狂的婴儿暂时得到安抚,任何一个关系都能让濒临崩溃的边缘型人找到一丝存在感,哪怕最糟糕的关系,也可以用来抵御死亡的虚无和恐惧。

建立关系是边缘型人的拿手好戏,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他人情绪的细微体察,以及奔放不羁的人格魅力,能够使他们冲破所有的规则,迅速贴近任何人,但维系一段稳定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上加难。

边缘型人的依恋关系常常是矛盾焦虑型的,渴望亲密又恐惧亲密,一旦靠近就会逃离。

他们中的有些人会选择安全型的伴侣,一段稳定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边缘型人安全感上的安抚和修复,但一旦有意外事件的侵入或干扰,边缘型人的不安全感会被迅速唤起,重新变为旷野中狂乱的赤裸婴儿。

03

在治疗中被“妖魔化”的边缘型人。

边缘型人常因各种冲动性的自损行为和频繁发生超越常规的关系而让人恐惧不已,如物质滥用、危险驾驶、自伤、自残、自杀、乱性、婚外情等,但仔细体会,却又不难发现,一切非常规行为的背后,常常是由其自身无法耐受的情绪波动所驱使,而这种情绪波动的根源,仍然是深入骨髓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他们在关系中奋不顾身,来和去都显得任性决绝,不计后果,这和他们早期的创伤有极大的关系。

边缘型人的童年经历会比常人更为复杂,他们通常拥有一个或一对糟糕的父母,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机会与父母共度童年,被躯体虐待或情感虐待、被性侵、隔代抚养、被领养、被抛弃乃至多次抛弃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边缘型人都经历过与双亲至少一方的创伤性分离。

如果有机会了解到他们的父母乃至祖父祖母等更上层的家族成员,经常会发现其父辈乃至祖父辈往往存在更多、更严重的人格障碍,而创伤,则是一代代传承,一代代累加。

04

与边缘型的来访者最初建立关系的一段时间里,咨询师犹如地震现场24小时待命的急救队员,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边缘型人会以大量的、密集的、异常激烈的情感表达和突发状况,顷刻间打乱一切,席卷一切。

即便事先再多的准备,也时常会感觉猝不及防。

但这种状况并非一直如此,大部分的边缘型来访者一般会在8到16次的咨询之后逐渐稳定下来,并逐渐适应结构化的治疗框架。也有部分来访者可能会在这期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放弃,而一旦能够坚持下来,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长。

边缘型人并非不可疗愈,“完全治愈”本就是咨询界的神话。只要找到与之匹配的咨询师,即便是症状严重的边缘型人,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疗愈和成长。

对于边缘型人,对咨询师在共情方面的要求可能高于任何经验和技术。

他们要的共情不是语言层面的“我理解你”,而是全身心的感受他们的感受。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

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如同母婴一体般地深深的共感,是共同的呼吸和脉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疑和含糊。

即便感受到对方哪怕一点点细微的拒绝和带有评判性的态度,都能让其迅速逃离。

与这样的来访者工作,咨询师体验到的躯体感受会非常丰富,就像母亲感受到腹中胎儿的每一次胎动,咨询师会在整个咨询过程当中与来访者共同体验身体与内心的复杂感受。

05

“我要很多爱,很多很多的爱。”

——正因为早期稳定客体关系的严重缺失,导致边缘型人对关系有着异于常人的高要求,他们会不断用各种方式敲打、试探咨访关系。但一切行为的背后,都只是在寻求一个关系的确定性,或者说,这份爱的真实性。

边缘型人所寻求的爱,不一定是很高浓度的,但一定是最真实和诚恳的。

而边缘型人的内心一旦向你打开,你会惊讶于他婴儿般的单纯和美好。

没错,边缘型人是混乱而破碎的,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成为这混乱中稳定的存在,破碎里温暖的等待。

只要有充分的、真实的被理解和被“看见”、持续而有耐心的接纳与抱持,边缘型人仍会在一片张狂凌乱、支离破碎中逐渐稳定下来,逐渐凝结成人形。

艰难的成长一旦开始,每一步的变化都将会让人倍感欣喜。

那是废墟中绽开的花。

※作者简介李秀枫(Wendy)心理咨询师 | 心理栏目特约撰稿人,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会员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