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来了,我们做朋友吧

上周末,有幸参加一个社团公益沙龙——信息爆炸时代,“焦虑”来了怎么办?此刻,当我再度回望书房里满屋的“高墙”和“书山”,我禁不住在心里说:来吧——“焦虑”,我们做朋友吧!

上周末,有幸参加一个社团公益沙龙——信息爆炸时代,“焦虑”来了怎么办?

回到家中,独自静坐在书房,望着眼前L型搁置的书柜,感觉像一堵矗立的高墙;再看柜中满满当当的书籍,俨然一座还未攀登的高山;原本没有丝毫焦虑的我,只因身在此山中,也陷入莫名的焦虑情绪之中,各种关乎“焦虑”的日常现象或名词不绝于耳……

细想想,焦虑着实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孩子下学回来,不是要吃东西就是嚷着要上厕所,磨磨蹭蹭就是不肯开始做作业,旁观的妈妈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自媒体朋友,看到人家朋友圈又被热文刷屏,自己要绞尽脑汁紧跟热点加速出稿,当粉丝增长迟缓了便会立马焦虑;

创业的朋友,看到今天哪个竞品拿到了融资,哪个大佬准备进军这个行业,市场风向变了,顿感焦虑附体;

甚至“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仅此一句话足以点燃焦虑;

这个月业绩还没达标,工作不够突出,依然会让我们陷入焦虑;

一想到自家的房贷、车贷、父母养老、子女教育,样样百感焦虑;

每天上班路上,堵得看不见尽头,天哪!瞬间焦虑大爆发……

不管是哪种,焦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这仿佛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究其原因:那就是生活压力太大?

赶上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节奏都变得太快。或许,这正是焦虑的根源所在——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稳定”。

小到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的认知和信念,大到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我们可控的事物,我们周边环绕的世界……我们都会希望它们是稳定的,具有一致性,可控性,这样我们才会感到安定。

如果这种稳定被打破了,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会先感到无所适从,然后是恐慌,会怀疑自己的生活偏离了正确的航线。而在这个基础上,当我们发现,我们对这种“不稳定”无计可施,没有办法去进行把控,堪忧梦想即将落空时,我们就感到了焦虑。

焦虑的本质,是一种冲突。我们都希望生活中许多事情是确定的,比如,我好好工作,就会很快升职加薪;我好好耕耘,就会在收获一片沃土;我好好做产品,就会有大量的用户增长。但是,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是不确定的。并且,我们没有办法去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我们努力想把它们从不确定变成确定,这就产生了冲突。于是,焦虑就随之产生了。

再者,我们面临的选择太多,能作出的选择太少,带来焦虑;

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引起焦虑;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太多,能把控的信息太少,依然是焦虑。

那么,这种冲突,焦虑,究竟是源自内心,还是外界强加的呢?

——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后者。

如今多媒体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非常年轻,成就斐然,一路上似乎没受过什么挫折,就算有,也只是成功路上的点缀。他们已经开始享受生活,每一天都过得光鲜无比,甚至有的已经开始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而我们却还在为生计操心。

在这些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我们会感到,貌似985名校是随随便便就能考上的,常青藤是轻轻松松就能进的,刚毕业就年薪50万是非常正常的,才创业不久就拿到几百万融资是轻而易举的。

事实真是这样吗?很多时候,这只是传播者为我们编织的一个幻觉罢了。

在传播的链条上,所有的成功都会被放大,所有的幸运都会被放到聚光灯下研究。越是超乎常理的,越容易被分享、转发和传播,它们的声音也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泡沫也就越大。久而久之,正常的、大众的、不那么光鲜的,就会慢慢沉寂下来。

我们就会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仿佛飘了起来,一切都在向上盘旋、上升。

所有的这一切,当它们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远,当它们被无限放大、雕饰,与我们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于是,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就被拉扯成一个不真实的幻觉情景,从而产生了冲突和焦虑。

既然生活中焦虑无时不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焦虑和谐相处呢?

适当的焦虑,可以迅速锁定我们的注意力,督促我们做好手中的事情,刺激我们向前进,这是焦虑积极正向的一面。然而,过分担心和焦虑,则会让我们心烦气躁、情绪失控,身体不适或躯体患病,从而效率降低,陷入恶性循环。

首先,不要过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而是关注内心。

问清楚自己,我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达到的状态,究竟是自己真心想要,还是受外界信息影响,被“认为”自己必须想要的。

其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筛选信息,鉴别信息,比起一味扩大信息量更加重要。

要明白这一点:过多的信息、选择、可能性,除了让我们陷入焦虑之外,别无他用。更重要还有一点,弄清楚现实中,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定位在哪里?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将目光聚焦到更专注与垂直的方向,是有效减少焦虑感的方法,即将思考和执行分离,保持对当下状态的专注。

因此,避免焦虑的干扰,也就有计可施了。

简而言之,做好短期的规划,然后立刻投入行动,再根据执行结果进行反馈、调整,才是最高效的做法。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思考 - 行动 - 反馈 - 再思考 - 再行动 - 再反馈……

在每一个阶段中,都保持专注,不要给焦虑有任何可趁之机。

思考的时候,就专注于思考,不要拖延。可以给自己规定一段时间,在时间内给出可行的方案,避免自己无休止地寻求“最好的方式”。要知道,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得有失,并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最好方式”;如果有,那也是在每一阶段执行过程中,尽力做到最好的总和。

执行的时候,就专注于执行,不要犹豫。最坏的情况,就是在执行时,不断地想着其他的选择和可能性,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选择是不是最好的”,“我是不是作了错误的决策”——这些事情应该放在思考的时候去进行。就算发现了问题,也留到下一段思考的时候再做。这样可以避免一切不确定性的干扰,减少冲突发生的机会。

切记:永远不要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才去行动。

毕竟,所有的焦虑,都是源于我们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做好这两点并不容易,所以,这需要长时间的锻炼。需要我们在日常每一天有意识地去磨练我们的意志力,去内化这种思维。

静坐书屋,从“焦虑”啪啦啪啦跳出脑海,到“焦虑”情绪的肆虐回味儿,我更想思衬的是面对当今无处不在的“焦虑”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诚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自我觉察和拯救“焦虑”的能力,信息发达的人间,特别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来了,除了富有自救能力的人可以与“焦虑”保持和谐的相处模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寻求远程专业人士相助,请他们为我们的焦虑“开处方”,也是当今一个更为捷径有效缓解我们“焦虑”症结的选择。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名心理学助人工作者,我更愿意选择使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这一后现代的心理学技术,去帮助到我的来访者。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和应用,我体会到:纵然历史从传统精神分析角度,逐渐转化成“治疗师即策略师”,从分析来访者的问题产生的原因,逐渐发展到强调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都是积极的主要角色,重点应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而非追溯曾经的过往,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进程与变革,使得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成为后现代短程治疗中的一个弄潮儿,而我变成了这一方法的践行者,我的来访者成为真正的受益人。结果,我们有幸成为站在这个时代潮头的、与时代节拍合体的赶潮者——人生赢家。

此刻,当我再度回望书房里满屋的“高墙”和“书山”,我禁不住在心里说:来吧——“焦虑”,我们做朋友吧!哪怕你魔高一尺,我有道高一丈!

(2018.07.03)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