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答案是否定的,同样是一种理解别人的能力,但是同情心往往失去了自己的立场,而过度的受对方感受及经验的影响而“认同”了对方,结果失去了自己。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心理咨询师,既要有“同情心”又要会应用“同理心”。这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也是开启来访者心门的金钥匙。

平日里,遇到流浪街头的乞丐,衣着褴褛无家可归的妇孺,或者身边邻里遭遇不幸的兄弟姐妹,大多数人都有如此善举,那就是伸出援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的接济物资,有的给予现款等等,带来双方的接纳和感激。

也有另一类人群,比如失独老人,或者自尊心很强的人,虽然身处危难之中,如果再用同样的安慰帮扶方式就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不仅让真情奉献爱心的人感到很委屈,连声抱怨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还惹得“身陷囹圄”的人也很是气愤。

诸如类似情况,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也遇到过,困惑过,不过最终还是在融会贯通了心理学之后才大彻大悟。前者是我们的同情心在发挥作用,这是几乎每个善良之人都有的情愫,促使我们的助人行为;后者则需要我们用到特殊的心理学原理去付诸行动,也就是心理学上最常用的同理心去换位思考。

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呢?

拿平时団辅时很常用的小实验来举例:现在我手持一本书给大家看,让大家分享到底每个人眼中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书的封面对着他们时,大家都会说看到了封面。反之,则看到的是书的封底。(下图是我自制的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页)

         


由于我是用双手拎着书的左右两个上角伸出去让大家看的,所以我自然无法看到书的封面,而看到的是书的封底,也就是形成了一个他们看到的是封面,我看到的是封底的局面。我会坚持自己看到的是封底,他们会坚持看到的是封面。

这时,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来“争论”到底谁是正确的。其实我们双方面都是正确的,只是看到的东西不同。然后,我会请一个同学站到我这边来看看我到底看到了什么。很有意思的是,当同学看到了我看到的是封底时,多半会若有所悟的样子,因为这时他们才“体会”到原来我看见的东西和他们看到的确实不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当他们“明白”了我的立场时,我的身体往往会自动的放松下来,觉得被了解,被看到了,便不再需要去“争取”他们的认同,哪怕我自己是心理学老师,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我也仍然需要被看见。

之后,我们再做一次这个测验,而这一次是我走到他们的那一个方向去,来看他们所看到的封面,而不坚持自己看到的是“唯一”真理。

随之,当我也看到他们所看到的封面时,我立刻感觉到气氛的改变,“争论”自然而然地就戛然而止了。其实,这个很简单的小测验就是同理心的运用。

同理心,就是一种进入别人的世界,去看到他所看到的“真理”,并且将这种看法让对方知道,但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的一种状态。

用更白话、更简单的语言来解说,它指的是一个人了解到对方的看法(前面的测验就是我能够了解学生看到书的封面),并且告诉对方他的了解(我告诉学生,我看到他们看到的是书的封面),不必同意对方而失去自己的看法(虽然学生们看到的是封面,而我也不必失去自己看到的是封底的立场而去符合他们,但也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给他们)。

根据这名词的创用人罗杰斯的说法,同理心就是要让他人觉得“你”与“他”是站在一起的,你可以思考他所想的,陪伴与支持他所感受的。由于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不自信的,如果有一个人能与他一起,明白他所想的,陪伴他所感受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接纳,会使这个人从孤独中走出来,感觉到背后有支持的力量和温暖的依靠,这正是心理咨询师的生命所在,加上真诚与接纳,就构成完美的人本主义者。

同理心的交流,就是一种双向开放的交流方式,是在任何双方做出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之前,能够有被倾听、被了解、被明白的机会,咨询师把这个机会给到了来访者。

在我们日常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之所以会有许多的争论、争执、吵架、生气的产生,就是因为交流的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或为了顾全大局而委屈自己承认对方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这种“单赢”的局面会造成许多伤害和愤怒。也就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甚至想不通而走向绝路。

面对懂心理学的人来说,彼此间同理心的交流,不仅不会造成你赢我输的情况,而且会产生双赢的局面,它带来的是和睦、信任、安全与温暖。

同情心与同理心可以划等号吗?

答案是否定的,同样是一种理解别人的能力,但是同情心往往失去了自己的立场,而过度的受对方感受及经验的影响而“认同”了对方,结果失去了自己。

举一个自己真实的例子:当我在医院做初级管床医生的时候,我必须去查房。每天要查看我管理的住院病人,我发现有的病人有家属来照顾陪伴,除了送好吃的,病床边还有许多水果、花篮,但也有些病人缺少这方面的待遇。

其中有一位年轻女生格外引起我的注意,记得她是因为难免流产而住院。她长得眉清目秀,但是从来没有笑容,也没有人来探望她,病床周围空空荡荡。通过交流得知她经常遭遇先生家暴,公婆对她也不好,虽然他们都知道她住院需要补充营养,但却没有人来照顾她。说到伤心处,眼泪就流淌到她那美丽的脸颊上......对此我内心很痛,觉得她先生很不应该,甚至在心里诅咒她公婆,认为他们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媳妇。处于同情,我不但每次查房刻意去关心她,而且还会给她带些吃的,她很感谢我的关爱。等她出院之后,虽然失去了联络,却依旧牵肠挂肚。

后来,在我学心理学接受“同理心”督导时,我就袒露了这段经历,我的督导老师就问了我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你这么关心她?

2.你的立场是什么?

3.如果你给所有需要的人买东西,你有这个能力吗?

4.你带给她东西的原因是什么?

5.你了解她家庭的真实情况吗?

6.你用的是同情心还是同理心?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仅仅是被她的忧伤所感动,想去照顾她,因为她是如此可怜。我体验到了她的感受,却没弄清楚事实真相。就一时盲目行事。其实这就像开篇描述的那个场景,都给予对方的是同情心。

同情心,就是这种暂时失去理性及客观的立场,而陷入了他人主观的情境之中,所以形成了一种为他而存在,为他人而感受,为他人而思考的情形。

人,是有感情的,又因为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故事与经验,同情别人是很自然的。其实说穿了,如果没有同情心,同理心是很难进入深度的状况,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但是仅只有同情心,人就会失去客观理性的立场,而无法做正确的行为选择。

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心理咨询师,既要有“同情心”又要会应用“同理心”。这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也是开启来访者心门的金钥匙。而同理心的作用在于:与对方建立信任与温暖;打破双方的僵局;还可以建立彼此安全的环境。

所以说,现实社会中任何关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同理心,如父母子女关系,老师学生关系,上级下级关系,朋友同事关系......同理心,是良好关系建立充分且必不可少的要素。同理心就像一座心与心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连接你我的内心,直抵世界八方。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