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钱,钱=安全感?

现代社会很多人争名夺利、铤而走险,为的是一个权与钱。因为权、因为钱很多贪官应运而生,虽有惩戒但是依然有人“奋不顾身”,钱与权的魅力太大了……像那个朋友,对于钱有过度的追求与执着,因为钱的困扰产生焦虑,内心没有准备好做母亲,胎儿体会到母亲的焦虑及不安全感,所以选择自我放弃。那么,安全感是什么?

现代社会很多人争名夺利、铤而走险,为的是一个权与钱。因为权、因为钱很多贪官应运而生,虽有惩戒但是依然有人“奋不顾身”,钱与权的魅力太大了……

前两天有个朋友来家里玩,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认识很多年,她从一个打工妹开始,渐渐在北京有了稳定的生活,不错的老公不错的家庭,唯一的小缺憾就是现在还没有孩子,去年一年里两次意外流产,30岁的人了,说到此面色上有掩饰不住的沧桑。话题渐渐深入,聊到了家庭,聊到了事业,也聊到了孩子,自然聊到了钱。对于钱她有绝对的欲望,其实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在钱的问题上我们似乎都不那么清高,也没有必要清高。

在她的奋斗史中聊得最多的就是她的婚姻,谈到当年的择偶标准她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如果没有钱,对方其他的条件就全是零……

有个访客从咨询的一开始我们就围绕一个钱的话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卡上的钱又少了,不到3万(这里指的是平时可以随便调用的零钱)了,心里不踏实……

朋友的女儿怀孕了,孕吐很严重,她妈妈找我问怎么办?我说那就休息几天吧,她女儿却说那可不行,没钱怎么养孩子啊,再吐我也得上班去……

 

很多人对钱有非同一般的追求,不过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究竟什么是道呢?钱到底带给我们内心怎样的安宁呢?钱在您心里究竟是什么样的位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钱的话题。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一阶段伴随成长的话题都离不开钱,小时候常听父母说:你要怎样怎样,爸爸妈妈再累再辛苦,为你花多少钱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如何如何……真的花多少钱都没有关系吗?真的不在乎是不是就不会说了。好不容易长大了与另一半组成了自己的小家,赶上一个爱叨叨的还是把钱挂在嘴边:你看看你每月就那么几个工资,什么东西都涨钱,这日子可怎么过啊;孩子的兴趣班、奥数班又要交钱了,找你妈先要点吧;这每月的工资只是过一下手,转眼就是人家的了……诸如此类,我们太害怕缺钱了,钱在我们的世界里代替了一切,甚至把钱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缺钱即缺少安全感 ,在一些人的心里甚至把钱和安全感划上等号,的确金钱可以带给我们物质上的富足。金钱可以是一叠纸。金钱可以是一个数字。这个纸,这个数字,是有魔力的,梦幻的。是可以让人肝肠寸断,又可以让人欣喜若狂的;是牵扯到人性的,有时候还可以战胜情感,战胜颜值,战胜基因的;是可以让你不用工作就享受生活的,也是可以让你下雨天都要淋雨像狗一样工作的。这个纸和这个数字唯独不可以让你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这个纸和这个数字也很难让每个人都幸福都有安全感。像那个朋友,对于钱有过度的追求与执着,因为钱的困扰产生焦虑,内心没有准备好做母亲,胎儿体会到母亲的焦虑及不安全感,所以选择自我放弃。

 

那么,安全感是什么?

有人说,

安全感是晚上睡觉时可以让棉被盖住双脚,

也有人说,

安全感是钞票上谜一样的粉红色微笑。

其实安全感就是一种自我感受,跟自己幻想中能增加安全感的金钱无关。安全感就是信任与不信任自己的能力,脱离一切外在的,内心深处的一个信任自己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自信,对于未知的信心,与他人无关。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安全的,不安全感是后天习得的。

 

那么金钱能带来安全感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到究竟多少钱,才可以带来安全感?

或者说金钱能否带给自己自信,这种自信是现在的,未来的,也就是持续的相信自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安全感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一需求,在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的和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假如一个人一味的视"金钱如粪土",远离金钱,这个人首先肯定是穷的,再者可能有一些人格方面的障碍,偏执,尖酸与懒惰。这是"伪君子"的防御。金钱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尊重。

假如把钱看得高于一切,无论多少钱都无法填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那么此时可能追求的就不是金钱,金钱在这里只是潜意识深处的替代物,比如说缺乏爱或者关注。如果不去探究深层的心理,那么为了钱而做的努力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金钱有点类似倚天剑、屠龙刀,手握利器去谋生和空手空脚去战斗还是不同的。但是!万一有一天倚天剑、屠龙刀不见了,那怎么办?武林高手绝对不是靠一件武器而称霸天下的。还要修炼一种"内功"。这种"内功"就是安全感。

 

网络流传心理疾病:“无钱型人格障碍”。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没有重大的先天缺陷,就应该能够赚到足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银子。所谓“无钱型人格障碍”的人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偏执、尖刻与懒惰。跟这类人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的变异或者空洞。

 

对钱的态度,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的一部分。如何赚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魄;而如何花钱能精确地呈现其人格深处的“气味”。一些人把钱看得高于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它。从深层心理学上说,他们追逐的就不是钱了,而是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曾经缺失的爱与关注等。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因为替代物不过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寻找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饮鸩止渴的后果。

 

极端的例子是那些被抓住的贪官。他们获得金钱的方式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症状”。深层心理学认为,他们之所以犯法,就是为了被抓住并且得到惩罚。这是自我攻击的一种变异形式。健康的人会自重自爱,不会“勾引”社会或者法律来惩罚自己。

 

世俗之语:“凡是钱能搞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其实钱归钱、事归事,两者之间需有清楚的分界线,人生就会变得简单、轻松、愉快。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