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易子而教”的心理学分析

孟子一生倡导和推行“仁”和“义”,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孟子作为一位政治家不太成功,但是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的思想,比如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现在依然是先进的理念。孟子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名满天下,门生众多,但是他明确地提出了“易子而教”的理念。

孟子是儒学大家,被儒家体系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夫子。孟子一生倡导和推行“仁”和“义”,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孟子作为一位政治家不太成功,但是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的思想,比如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现在依然是先进的理念。孟子对“仁”和“义”的严苛和执着,一身“浩然之气”,使得他的精神世界远远超越于世俗之人,他提出的各项修身养性的要求,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从而造就了让世人仰视的地位。孟子的要求,从他的很多名言中可以一窥端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以说,孟子是一位跨时代的道德楷模,赢得了身前身后的尊敬。

孟子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名满天下,门生众多,但是他明确地提出了“易子而教”的理念。在《孟子》“离娄下”一章中,学生公孙丑问:“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答复说:“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就是说,孟子这位大教育家,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自己儿子的老师,否则会伤害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父子之间变得疏离,而“父子疏离”在孟子看来是天大的坏事。孟子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位严厉的老师(很多学生被他批得很惨,更不要说那些失德的人),却拒绝做可能伤害父子感情的事情,哪怕是他认为对的事情,为此值得为孟子点赞一百次:孟子真正地把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家庭隔离开了,工作是工作,家庭是家庭,不能用相同的方式处理。在孟子看来,在家人之间,是不应该“责善”的,或者说家里不是一个讲道理、论对错的地方。

那么,“家”应该是一个什么地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是一个安放每个成员的“自我”的地方,说得通俗一些,家里是一个讲“爱”,讲“接纳”的地方。

当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在家里可以让真正的“自我”得到接纳,每个成员的“自我”边界都是清晰的,这个边界不会轻易受到其他人的攻击,这个家庭才是和谐的,“家和万事兴”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反之,如果某些家庭成员不断去指责其他成员,总爱论一个对错,并且依据自己的对错观来干涉其他成员在家里的言行,被干涉的成员会感受到自己的“自我”边界受到了冲击,自己真实的“自我”时刻面临被贬低和否定的压力,这个家就会出现孟子说的“离”,就会“不祥莫大焉”。

社会和职场显然不是安放自我的地方,面对各种现实的压力需要调整自我去适应,甚至带上各种面具或者压抑扭曲自己的本性,这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既然自我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扭曲很难避免,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能把这些枷锁或者盔甲暂时卸下来,让真正的“自我”有一个舒展的空间,让心灵得到抚慰,这才是“心灵的港湾”,是“家”的核心的价值。但遗憾的是,很多家庭都不是这样的:有的人把自己在外面的那一套照搬到家里,像管理下属一样管理家人;有的人把外面受的委屈,借题发挥发泄到家人身上;有的人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家人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做,等等。在不佳的家庭氛围下,想要展示真正的自我,显然是一个危险的事情,家人的选择要么是继续压抑,要么是在家庭外寻找安慰。

要让“家”成为家庭成员“安放自我”的地方,需要:

1、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能被其他成员认识和尊重;

2、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对错观价值观,能被其他成员认识和尊重;

3、 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协商达成最大公约数;

4、 对某个成员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希望,但是最后怎么选择,要尊重他的选择;

5、 每个成员在不同时间可能有不同的状态,没有好坏,都能被其他成员接纳;而其他成员也被允许用一种中立的态度提示他现在的状态;

也许上面写的不一定对,或者不一定全,其实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感觉到轻松自在就对了,家是让你一想起就感觉温馨,而不是下班放学后依然流连在外迟迟不愿归的那个地方。

      那些虎爸虎妈们,当你准备或者已经全盘操持起对孩子的教育时,不妨想一下还有一位主张“易子而教”的大教育家孟子,一位拒绝做虎爸的孟子。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