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评估与修复》笔记

《关系的评估与修复》是之前在读的书籍,非常好的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做了一些笔记,今天与大家分享家庭治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相互性就是意识到对方与自己必然的关联性,也知道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另一端是“纠结”,两人关系亲近黏密,形成两人一体的共生状态,但往往也失去自主与自由。

最近在报班学习李维榕、孟馥、陈向一老师的【家庭治疗临床训练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家庭治疗的书籍,在工作坊开始的第一次3天集中学习中,我发现家庭治疗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同时深知自己理论储备知识的不足,所以3月份第一次集中培训后,我在老师和在读心理学博士的同学推荐下,安利了很多家庭治疗的书籍准备回来啃。


《关系的评估与修复》是之前在读的书籍,非常好的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做了一些笔记,今天与大家分享家庭治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


相互性(reciprocity)就是意识到对方与自己必然的关联性,也知道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互补性即互为一体,互相包容,互相依赖。人际相互性还可以细分为互补与竞争两种。互补是状似对立,实则相生相容。包括:

伴侣互动中有名的“追逃模式”


“依赖-过度保护”

常见的亲子互补是猫抓老鼠


互补性告诉我们,孩子与父母、太太与先生彼此将对方训练成现在的样子,彼此暗暗让对方用互补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彼此成为一个整体,像一张太极图。问题出现在互补的动力容易趋于二级化,当一方愈如此,对方就更加变本加厉,使得彼此形成对立,张力不断上升,导致冲突与僵局。


葛瑞奇认为,夫妻之间的任务之一是将对方与自己互补、对立的性格内化进自己性格结构中,若是无法成功内化,就可能形成夫妻间不断的冲突。


竞争是另外一种常见的两人关系。竞争产生张力,使人充满力量,蓄势待发,准备放手一搏。表面上看,竞争似乎是为了抢夺有限资源(升学、升迁、生存),不过一旦变成了习惯,什么事情都可以争得脸红气喘,(争得是一口气)。如果你怕落后、怕输、别人的成就便很容易引发你的不安,使得你不知不觉陷入竞争状态造成关系紧张,拔河,彼此攻击、防卫。


竞争很难避免,秘诀在于超越。一个人如果能自我肯定,不受外在动摇,面对竞争就比较容易解脱出来。每个(和你)处于竞争状态的人,都是你的镜子。身为你的私人镜子,对手会呈现出你当下的模样。观察他如何接近你,就能看见他如何看待你。


家庭治疗师看见之后的任务就是帮助家人彼此看见在互补关系中的自己的贡献,使得他们从抱怨对方变成反求诸己。


关系的疗愈在于接受彼此、整合两级,达到完整与一体。有时案主已经开始看见、承认自己在人际上的互补与竞争,但一时还难以停止习惯模式。这是治疗师可以进一步探询,互补行为背后的关系脉络与过去成长经验形成的信念如何让他们演变成目前的状态。


循环因果 :彼此互为因果

系统观点相信循环因果,也就是事事互为因果,彼此来回影响生生不息。


界限:在“离”与“合”之间寻求平衡

萨尔瓦多·米纽秦用光谱的概念来描述人际距离的属性。光谱的两端分别是两种极端的僵化的人际形式:一端为“疏离”,代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保护了自我的领域,却容易让对方感觉冷漠、有距离感。另一端是“纠结”,两人关系亲近黏密,形成两人一体的共生状态,但往往也失去自主与自由。


自我分化:维持自我的重要能力

子女可能以四种不同方式涉入亲子三角关系

1、跨代联盟: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配偶”

2、亲职化:孩子变成“小妈妈”

3、代罪羔羊:孩子被视为“小恶魔”

4、支持型迂回:孩子成为“小病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