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面对孩子“早恋”怎么办?

什么是“早恋”?顾名思义,“早早的恋爱”。这样不但有益于缓和僵化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早恋”问题也有很大解决力度。总之,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预防孩子早恋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早恋”?顾名思义,“早早的恋爱”。有人说,“早恋“错不在“恋”,而在“早”字。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阳、王菲、刘艳三位作者2017年1月在《中国性科学上》上发表文章《“早恋”概念的新认识》对“早恋”的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文中提到“在欧美国家 ,强调个性和尊重个人权力。社会尊重青少年谈恋爱的权力,甚至包括性权力,中学里普遍进行避孕知识教育,不回避恋爱和性的问题,社会对十几岁的青少年谈恋爱以至发生性关系相当宽容。”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理的成熟一再提前,而社会性的成熟一再延后,使得人的“危机潜伏期”(矛盾困惑期)一再延长,也可以说是青春期的一再延长。“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之间产生爱情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因此在西方没有 “早恋”这个概念。”所以,现在有人能提出,在校园中,用“交往过密”来替代“早恋”的提法。

在中国,不同人对“早”的年龄界定也不尽相同,有的是18岁,有的是14岁。年龄界定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年龄取的是平均年龄,而个体的性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是有相当差异的。也就是说,年龄界定是不好确定的。还有,“恋”似乎和成年人的“恋爱”在个体感受上也有很大不同。

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提高认识,对“早恋”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中学生的“早恋”是生理和心理对异性交往的正常诉求,是走向成人化的过渡期的重要内容。家长和老师应该理性看待,并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家庭爱的确实,还是一时的好奇或者是同伴间的攀比。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这样问:“如果你和她/他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会有哪些结果呢?这些结果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呢?在未来,你觉得最希望和他(或她)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你在和他(或她)相处的过程中,最希望获得什么?你觉得你最好的朋友可能怎么看待这件事?……”总之,老师和家长跟孩子聊天的目的不是拆散孩子,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即相信自己的学生或子女自己可以处理好和异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他认识到爱情与友情是怎么回事儿。总之,处理“早恋”问题,最重要的也许在于帮助孩子澄清事实,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从而让自己和他人获得更有利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个阶段非常考验亲子关系。顺利沟通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女孩子有了喜欢的人愿意跟妈妈分享,男孩子有了暗恋的对象愿意和爸爸分享。孩子愿意和家长聊,就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动态,就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在沟通上就已经掐断了这条路。在做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这几年,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回家基本不跟父母沟通,父母一旦唠叨几句,孩的脾气就很大。而孩子脾气大,父母的脾气就会上来,所以亲子的沟通的模式基本都是“零沟通”。在这个阶段,假如语言上的沟通不行,可以尝试用书信沟通。通过写的方式来打破彼此之间沟通的壁垒。这样不但有益于缓和僵化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早恋”问题也有很大解决力度。家长通过写的方式来理智化的探讨这个问题,而不是在情绪化的情况下来解决问题。

总之,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预防孩子早恋的第一道防线。 因此 , 家长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要让孩子有选择地看一些书刊、电视 、 文学作品等;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子女的生理、心理发育发展情况,适时进行青春期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优秀的健康的精神粮食,为他们提供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场所。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