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倒不如说你内心有个潜在的精神变态!

在临床上,精神变态属于反社会人格,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变态或反社会人格都会有暴力犯罪行为。他们的成功不应成为我们学校的榜样,而且这种成功,平常人也学习不了,除非你内心存在一个潜在的精神变态人格结构。

文章开头,有必要先解释一下“精神变态”,这个词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变态杀人狂或者变态暴力型犯罪。在临床上,精神变态属于反社会人格,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变态或反社会人格都会有暴力犯罪行为。有部分是非暴力型,所以更具有迷惑性,他们可能风度翩翩、自信洒脱、魅力无穷,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包裹的是缺乏良知和道德,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内心,为了满足自我需要习惯欺骗和操纵别人,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些人在社会竞争中,反而比心底善良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中的成功人士。

《奇葩大会》上请来的一个微博大V“科学家种太阳”,因自身13岁时差点和同伴实施了一起轮奸,以此为据得出 “所有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 的言论,引起掀起了轩然大波。此人微博标签是“微博自媒体、果壳网资深心理学达人”,微博粉丝数近700万。这个言论好像已经是他形成蛮长的时间了,在其微博和公众号上反复提及, 看来这个观点已经是他考虑成熟的和非常坚持的一个观点。

如果说为了提醒女性保护自己,在特定的情况下,每个男人都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性冲动,防人之心不可无,个人觉得这句话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但说每个男人都有想实施性侵的冲动,这个话就混淆概念了,性冲动是性侵的驱动因素之一,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这跟个人道德(超我)的程度直接相关,有些人在冲动念头出现时就被超我就遏制了,有些人的念头因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反抗动作就被激醒的超我所克制了,只有超我比较弱或者在某种情况下丧失了良知才可能实施犯罪。

而他对于别人不赞成他这个观点的人的态度,才是问题所在。要不就赞成,要不就是幼稚、愚蠢、猥琐和龌龊,都是臭屌丝。这个逻辑比弗洛依德当年的性驱力和防御机制理论还要霸道,弗老爷子只会说:男人潜在都有取代爸爸占有妈妈的冲动,你越是反对的越激烈,说明你的这个压抑的冲动越强烈。不会给你的人品下一个定义,但是反对他,就是人品有问题,这不仅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诡辩方式,还是一种道德绑架。也就是说,你只有赞同的份。

根据其对持不同意见的粉丝和网友的态度,可以发现他对待不同意见者的态度一直是一致的。知乎里有一些曾是他微博粉丝的网友,反馈跟他意见不一致甚至只是提建议时的遭遇,一致性的都是遭到拉黑,还要私信问候老妈。也就是说他对不赞成他的粉丝是零容忍的,表现也很简单粗暴。也许他想通过这样“净化”他的粉丝群体,在这种氛围下粉丝会更倾向于购买他的付费阅读文章,但一个号称是“心理学家”的人怎么让人感觉这么容易激惹,常人都觉得过激的反应呢?而且反复而不厌其烦的重复这种应对模式。有种可能是他不能接受他人挑战自己,所以他需要贬低、侮辱让他感觉有被挑战的网友,以此在他粉丝中维持权威的形象。这也体现了他有很强的掌控欲。


再回过头看他在《奇葩大会》中讲述的经历,这个经历在他之前写过关于“所以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过。支持他的网友认为,为了告诫女性保护自己,不惜揭露自己阴暗的一面,这份坦诚和勇气很难得。确实是需要勇气,也确实很坦诚,但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又良知(超我),在面对自己曾经内心阴暗的一面时,是会有羞愧和内疚的。对一个好朋友差点实施了侵犯的行为,一个有适当超我存在的人,内心有种歉意和羞愧是非常平常的状况。但他在节目和文章中,看不到有这种情绪,他以这个亲身经历为例,感觉只有三个目的:一是验证他的观点“所有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二是要表达的是“从小逻辑性就很强”;三是他13岁就把内心的野兽关进笼子了,他很厉害。而这三点都是只是来证明他很牛,很厉害。

一个人有性冲动,就有想满足这种冲动的欲望,而内在的良知和道德的存在,会抑制为了满足单纯的性欲实施侵犯他人的冲动行为,因为性欲的释放有很多其他替代方式。实施这种侵犯行为的,性欲往往不是最大的驱动力,而是征服欲、攻击欲等其他原始欲望。在看他曾计划实施侵犯行为的想法是什么:“既然这个流氓可以欺负这个女孩,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是一种权欲的攀比,如果是性欲唤起,按常理应该是:“这个女孩这么漂亮,我想跟她发生关系。”如果是性冲动的实施,行为也应该是冲动性的。反观他当时的想法,是如何实施这个侵犯行为而不被发现。13岁的孩子,在计划实施侵犯行为表现出的那种冷静,思虑的周密,不仅让人后脊发凉!这是一个青春期性冲动的孩子的表现吗?


虽然只是根据仅有的这些情况,对一个人的人格做出推断是有点草率的,但是我依然高度怀疑他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变态人格心理结构。当精神变态者从事犯罪时,他们倾向于选择一些降低自身风险的策略。他们会小心地考虑每一个可能的偶然因素,制定周密的犯罪计划来确保自己不会被抓。

科学家种太阳通过宣扬“所以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这个观点,合理化了他年少时差点实施性侵行为的心理,也因此觉得不需要跟那个女孩道歉,觉得有那个想法和冲动是很正常的,难得是他还把内心的那个野兽关进了笼子,好似他还是一个值得崇拜和推崇的。

精神变态或反社会人格有一个常用的防御机制是解离,而规避责任具有解离的属性,这也是诊断反社会人格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对伴侣施暴,却辩称只是“夫妻之间闹矛盾”或“情绪失控”。坑蒙拐骗的惯犯,只是声称自己“判断失误”。他们很少表现出内疚和怜悯之心,不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也就难以共情到他人。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走向犯罪,而且他还获得了世俗主流认知上的成功。但这种在犯罪冲动表现出的冷静、规避责任的周密思考、很少表现焦虑感这不是内心素质良好的表现,因为这些都是缺乏良知和道德---超我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他们的成功不应成为我们学校的榜样,而且这种成功,平常人也学习不了,除非你内心存在一个潜在的精神变态人格结构。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