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电影都在讲这个主题……

最近看了几部电影,好像很凑巧地,很多都讲到了丧失这个主题。《寻梦环游记》里是探讨生命的流逝,《芳华》是追忆青春的散场,《前任3》里是一段感情的无疾而终,《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再次碰触曾经的逝去并最终回到原点。《寻梦环游记》里告诉我们一个人彻底的死亡发生于他在人们中的记忆不复存在。

最近看了几部电影,好像很凑巧地,很多都讲到了丧失这个主题。《寻梦环游记》里是探讨生命的流逝,《芳华》是追忆青春的散场,《前任3》里是一段感情的无疾而终,《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再次碰触曾经的逝去并最终回到原点。

《寻梦环游记》里告诉我们一个人彻底的死亡发生于他在人们中的记忆不复存在。这样的观点看上去很符合我们心中对于丧失的一些想象,我们很乐于接受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会推心置腹地想象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借由别人的记挂仍旧还能刷一下存在感,这样想想,好像多少是一种安慰。而这一观点却正好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形成一种碰撞。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男主人公恰恰是因为无法忘记三个孩子的逝去,因而一蹶不振,逃离原住地,成为了一个loser形象,当他的哥哥选择死后让他来做侄子的监护人时,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已经过上新生活时,曾经失去的伤痛让他再难忍受,他最终选择把监护权转给好友,离开曼彻斯特。

相较之下,《芳华》和《前任3》里对失去的探讨显得更为真实些,《芳华》里人物命运各异,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扛不住时代的车轮,经历残酷的洗礼后继续在滚滚红尘里挣扎。绝对的好人刘峰在时代的浪潮里也不得不因人间烟火而与人冲突。《前任3》里最后男主人公打扮成至尊宝模样在广场上高喊“我爱你”和女主人公狂吃让自己过敏的芒果,两人用兑现各自诺言的方式来告别和祭奠他们消逝的感情。

青春注定要失去,而感情好像你也无法左右。如果说前一种丧失无法阻挡,那后一种丧失好像更让人不解、遗憾、无可奈何,明明双方都还惦记对方,都在给对方机会,为何最后说散就散?

唯有失去,才会给我们成长机会,而唯有正视失去,才会真的得到成长。

这一点在《寻梦环游记》里表达得很充分,《寻梦环游记》里,还未成为歌神的年轻德拉库斯为了追寻音乐理想离开妻子,妻子伊梅尔达不能面对丈夫的选择,停留在丈夫抛弃自己的怨恨里,因此立下了子孙后辈必须与音乐绝缘的祖训,而这个禁止的命令其实也在潜意识中等待被解禁,大家族的成员背负这这个禁令无法动弹,直到德拉库斯的曾曾孙子米格尔踏上寻梦之旅,还原了德拉库斯无法回家的真相,并充当起了德拉库斯和伊梅尔达之间的中间人,才重新弥合了二人之间的裂痕,而家族禁令自然也自动解除。在这个故事里,伊梅尔达因为不能接受丈夫的离去而下达的家族禁令在现实层面限制了米格尔对音乐的追求,但这其实就像是一个连环套,她也限制了自己,她始终把自己和自己的后人放在了一个被搞音乐迫害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她消耗了整个家族的能量,也抑制了一个音乐圣地上的普通家庭本该有的快乐。

没人会甘心失去已经拥有的,可是被动等待并不会制造奇迹。

《前任3》里男主孟云和女主林佳都不相信对方舍得放弃这段感情。所以他们敢在空窗期各自过一段野日子,甚至表现得好像要重新开始新感情一样,直到最后,他们发现彼此相隔已经太远了。这一对恋人之间的倔强,恋人之间以为的小吵小闹,最终被现实打败。下定决心告别之后,各自转身,想到对方,还能心升一丝感激,这便是成长的滋味了。两人从此更懂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唯有好好珍惜已经拥有,跟随对方的步伐共同往前而已。

丧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现实中对它的讨论总是很容易滑走,我们都不想把聊天、讨论终结在一个沉重的氛围里。但是这个主题可能会以各式各样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接受电影的表达,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故事,主人公们在各自的故事里做着自己的选择,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是借着电影的表达面对着我们自己的人生。

《寻梦环游记》在疗愈过去不能面对分离所带来的家族伤痛,《芳华》中的年轻人们还来不及抗衡时代的变动,只能在时间的河流里默默怀旧曾经的自己;《前任3》在放弃和告别中翻开主人公感情新的一页;《海边的曼彻斯特》让我们看到一个选择停留在过去,惩罚自己来让自己存在的主人公。如果换你是伊梅尔达/何小萍、刘峰/孟云、林佳/李,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欢迎留言区评论、留言。

文章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