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橼育儿手记--《关于一个活动的深度思考》

这是我用儿童游戏卡做的一个尝试,我在家里用游戏卡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引导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感觉非常好。

这个周末,我做了一个儿童游戏故事卡的亲子互动活动。这是我用儿童游戏卡做的一个尝试,我在家里用游戏卡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引导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感觉非常好。

        

于是我将游戏互动卡做成一个家庭亲子游戏, 初衷之一是想让家长在体验中看到自己亲子互动的模式,通过故事的形式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二是觉察自己的亲子关系状态,引导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能够更敞开,建立更加良好的互动关系。

        

但是结果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我回顾了一下整个过程,发现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在过程中,有孩子的陌生感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是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里,这个时候不容易带出潜意识的东西;二是我自己的孩子,本来想让他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结果在第一轮发牌的环节里,他的情绪就因为一件小事而受到了影响,导致后面的活动环节中,不但没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反而影响了别的伙伴。这个点提醒我在平时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这个方面,需要做出改变。三是在游戏环节的设计上,可能需要给孩子更多一些的表现和受关注机会,大人孩子人人均等的方式需要改进。我想,只要是孩子,都是喜欢游戏,喜欢故事的,如果编排和细节考虑得更周到一些,效果应该会有所改观。

        

更进一步的思考是:我看到当一个孩子在将自己零碎的思维片段努力组织成通顺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旁边的伙伴就开始焦急起来,小朋友们开始走动,或者和自己的妈妈说话,和身边的小朋友玩耍。而这个孩子的妈妈就开始提示他,结果孩子就更加的焦虑和紧张。我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们不能做到倾听和等待,发言的孩子努力的在做最好的自己,而这些却没有被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天我们家长都在很好的倾听孩子,孩子说得慢,说得断断续续,磕磕碰碰也能耐心地等待他说完,这样我们的孩子每天就在看家长示范如何倾听,久而久之他也学会如何倾听了。

         

我们家长常常在内心有个标准,前面的人一说完,后面的人就接上,觉得这样才是常态。中间等待个三五秒都会觉得漫长,孩子一慢,就会觉得冷场,但其实,这中间的等待时间是非常值得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想成为自立的人,在孩子没有很明确的表达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家长最好能够按兵不动,之所以很难做到,是因为我们抵御不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在我们内心里,已经有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如果孩子的表现没有符合我们内在的标准,我们就会很焦虑,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焦虑里,这个焦虑促使我们要去做些什么来改变当下的局面。于是家长就想拉着孩子,推着孩子,帮着孩子往前走。我们在孩子没有提出需要帮助之前伸出援手。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只有快是好的,我现在这个慢的表现是不够好的,是不被家长接纳的。一旦孩子有了这样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慢慢地他会越来越不爱讲话。久而久之,孩子只有确定能得到认可的事他才会去做,不确定的,他自己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了。家长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忽略,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会听,敢说,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寻求帮助是孩子的生命责任。

         

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教出来的,而家长的作用占到了80%以上,如果我们家长不能做到一个很好的示范者,我们就没有理由要求孩子能够做到,孩子表现的不足正是我们家长需要提升的空间。

         

一个不太完美的活动能告诉我们如此多的信息,如果我们能够不被那些混乱,焦虑所蒙蔽视线,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深层次的原因,立足当下,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结果更好,在此刻做出决定,改变我们每天说的,每天做的,我们的人生和我们孩子的未来就会有所改观。


☆我是周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南通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关系、特殊儿童心理疏导、性教育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