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为什么减肥总是无疾而终

最近有来访者,会问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奥叔,经常看到你分享的成功个案中,客户脱胎换骨都成为了女神,尤其是外型简直和之前判若俩人,奥叔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所以,最健康、最持久的方式,就是用类似“催眠”的方式,在大脑中营造出特定的饮食氛围,从而逐渐消除自身“成瘾”依赖感。

最近有来访者,会问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奥叔,经常看到你分享的成功个案中,客户脱胎换骨都成为了女神,尤其是外型简直和之前判若俩人,奥叔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考虑了一下,实际上,我并没有有意识地引导来访者去减肥或者塑身,不过,工作中经验值,遇到不少减肥者求助,其中有近80%的减肥者,说他们以前的减肥,最终都会反弹回原来的体重,甚至超越了原来的体重。


为什么回这样呢?


很多人上网查资料,网络上各种专家,也给出了很多的理由,比如,毅力不够啊,没管住嘴,迈开腿;作息紊乱啊,没有早睡早起;饮食不节制啊,没有科学就餐。


这些道理,都是有道理!哈哈哈,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于减肥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在于我们吃了什么,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了什么要吃!


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或许会注意在减肥中,去控制饮食,但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食物其实是世界上最容易让人上瘾的物质。

“吃”——这个行为,其实,是最普遍的“成瘾症”。


然而,食物和其他导致成瘾症的物质(比如,烟、酒、毒品等)相比,食物时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我们要生存下来,就离不开食物的供给。所以,食物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种“极易”让人成瘾的物质。


故而,减肥这个问题,无论是网络上的方法,还是现实中的经验,极少有从“成瘾”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其实如果一开始就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那么,我们就能从潜在饮食习惯形成特性,去控制“吃”这个行为。


事实上,无论是健身房,还是减肥机构、营养等机构,极少人能同时具备运动医学、心理学和生理学,三方面知识,通过一份详细的自我约束、自我引导和自我推动方案,让人不断学会去和自身的食物“成瘾”行为做斗争。


用一个简单的锻炼机会,给自己的减肥行动“打鸡血”,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很多人有这样的需求,他们迷信用一种快捷的方式来实现减肥这个目标,所以,满街的塑身广告,都是“一个月瘦XX斤”之类的广告语。


所以,最健康、最持久的方式,就是用类似“催眠”的方式,在大脑中营造出特定的饮食氛围,从而逐渐消除自身“成瘾”依赖感。


☆我是蓝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福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个人成长、情绪压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