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爱,不要相杀

“足不下楼,目不窥园”讲的是古人专心治学时的一种状态,围绕这个成语还有许多文人佳话,这里不一一赘述。之所以要提到这句话,是因为本文的主人公L,在我遇到他的时候,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此后,我又对家长做了一些心理教育,来促进他们之间相爱的关系,并缓解关系中的相杀的部分。

“足不下楼,目不窥园”讲的是古人专心治学时的一种状态,围绕这个成语还有许多文人佳话,这里不一一赘述。之所以要提到这句话,是因为本文的主人公L,在我遇到他的时候,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

L是个17岁的少年,他个子不高,体格匀称,看起来很普通,很安分的样子。然而他的情绪并不是很稳定,有时阴郁,有时激越。阴郁的时候,周围的空气沉重的就像是磨盘,激越的时候,慷慨激昂如同是五四青年。这样的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其实也算不不上特殊。特殊的是,L已经三年不曾下楼,这三年的时间,他并没有闲着,全都用于阅读心灵类的书籍了。从普通心理学到精神分析,从王阳明再到海灵格。

他的博学强记,使我在最初见到他的时候,犹如面对一个巨大的电脑。我有深深的挫败感,这令我很烦恼。 我想反击,只要引用孟子说过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使用我的身份优势,再加上不屑一顾的态度,就可以让这个得意洋洋的少年,丧失施虐的快感,跌入因受伤而引起的暴怒之中。

但是我忍住了,我想看看这一番争斗的背后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在我们的关系当中,我的反移情是想要去伤害他。

L的童年过得并不容易,父亲在外做生意,一去十年,极少回家。妈妈独自在家带孩子,得不到支持,就把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好的时候,当成心肝宝贝一样疼爱,不好的时候,非打即骂,各种贬低怨恨。并且不允许L接触父亲家庭的亲戚,L在家族系统中处于孤独的状态,他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机会,也就无法融入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也许,L最初学习心理学的初衷是给予自己一个治疗,但是这种自医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反而是为他的反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次做家庭治疗的时候,L把自己父母骂得体无完肤,妈妈忍不住哭起来,爸爸也默默无声。

缺席的父亲确实没能保护自己的孩子;非常情绪化,经常打骂孩子的妈妈,也确实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为了孩子好,我即不允许他一辈子都处于受害者的角色上,也不允许他变成一个迫害者, 17岁的他,其实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打破迫害和受害这样一个模式,这是我对这个孩子的一个治疗思路。于是,我问“你们家是谁挣钱?”孩子立刻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良久,他没有爆发,他气鼓鼓的坐了下来,我知道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他控制住了。经过这几个月的共同的工作,我和L之间已经有了默契,他知道他有一天,能够离开曾经带给他伤害的家庭,只要他把力量用在自我成长上,而不是用在“讨伐”父母上。

这次治疗,我把家长的尊严还给了家长,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了孩子。此后,我又对家长做了一些心理教育,来促进他们之间相爱的关系,并缓解关系中的相杀的部分。  

☆我是李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北京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情绪压力、学生成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