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真的就是值得赞扬的吗?

大家可能都遇到过样的情况,朋友们一起去餐馆聚餐,A问B想吃什么,B说:随便,于是A就说:那点一盘红烧鱼吧?那么还是从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典故:孔融让梨,来寻求答案吧。我们是时候重新认识自我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不应该作为典范被大肆宣扬,实际上,我们都需要缷下面具,真正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老资料网huanggang心理咨询专家 闫达

大家可能都遇到过样的情况,朋友们一起去餐馆聚餐,A问B想吃什么,B说:随便,于是A就说:那点一盘红烧鱼吧?B又说:那个太油腻。A说:清蒸的呢?B说:随便吧。

结果菜端上来时,B又说:这鱼不新鲜,上次来这家餐馆吃的鱼就不好,不该点鱼的。这下次,内心强大的人会哈哈一笑,而那些内心没那么强大的人说会心里想:cao,问你喜欢吃什么,又不说,我点了又不乐意。

其实,B喜欢吃的菜是番茄炒鸡蛋,可是他又不愿意说出来,他希望别人能点他爱吃的番茄炒鸡蛋,可是别人不知道。为什么B爱吃的菜,别人问他喜欢吃什么,他又不直接说呢?因为他要装出识大体的样子,这种人是纠结的,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却要搞得好此复杂呢?还要刻意的去粉饰掩藏?

那么还是从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典故:孔融让梨,来寻求答案吧。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孔融把最大的梨让给家里其它人,而选择了最小的梨。这个典故被中国教育家们称赞了几百年,说孔融有孝心爱心,尊敬家长,识大体。

可是我们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人性中最本能的是选择最好的东西,而一个四岁的孩子应该是最自然最毫无隐讳的是选择最大的梨,可是他没有。他的最真实需求最强烈压制,而这种让梨的行为,又让比他大的兄长觉得自己拿了个大的是羞耻的。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很早就要求人们修身,压制内心的真正的需求,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可是这种强烈的压制人性,必然产生两个极端:一是隐忍和压抑,另一个就是叛逆和愤怒。

内心的真正需求被压制,并不会让个体真正的需求消失,而是使需求以一种更隐敝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压制本身却又让个体需求没有满足而痛苦,这种一方面需要满足,另一方面又强烈压制,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矛盾心理必然产生纠结的心理,久而久之,如果得不到解决,很容易产生分裂的人格。

儒家思想教育很容易把问题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因此,中国人之间有矛盾了,就往往会抨击对方道德有问题。其实这都是个体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内心的愤怒转稼给他人的一种表现。当内心的需要的确压制不了时,就会寻找一大堆借口和道德标榜来为自己博得心理支持。

比如,孩子想要一架钢琴学习音乐,可是父母经济不是太好,没有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时,父母就会对孩子说:我们整天拼死拼活的为了这个家,赚钱给你吃喝上学,哪有钱买钢琴,你这不是太不懂事吗,一点也不体谅父母。孩子被这么一说,觉得自己是错误的,不道德的。父母真实想法是等有钱了再买,可是这么一说,孩子理解为自己要钢琴是错误的,而且是不道德的。父母会为自己标榜很不容易,进而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抨击孩子的真实需求。

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这种儒家思想压制一切人性合理的需求,让中国人表面上顺从仁和,骨子里却是叛逆和一身的戾气。我们是时候重新认识自我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不应该作为典范被大肆宣扬,实际上,我们都需要缷下面具,真正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我是闫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黄冈

☆我擅长以下领域

个人成长、婚姻家庭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