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

怀孕的时候做了个梦:有个名叫雅克的小男孩,在美国领导工人运动,代表工会和克林顿总统谈判,最后竟和克林顿称兄道弟成了好朋友,这个雅克就是我儿子。等到儿子出生,引经据典,搜肠刮肚地想了好久,也没取上个中意的名字,干脆就叫雅克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我的不断成长却是因为有了雅克,谁又能说孩子不是父母的老师呢?

老资料网jinan心理咨询专家 仝鸣

怀孕的时候做了个梦:有个名叫雅克的小男孩,在美国领导工人运动,代表工会和克林顿总统谈判,最后竟和克林顿称兄道弟成了好朋友,这个雅克就是我儿子。这种没头没脑的梦以前没做过,以后也再没有下文了。

等到儿子出生,引经据典,搜肠刮肚地想了好久,也没取上个中意的名字,干脆就叫雅克吧。

我为雅克建立了一本成长日记:还不会说话就开始调皮捣蛋,故意和大人的意愿反着来;会说话后从早到晚不停地唠唠叨叨,常常自编或“篡改”儿歌,什么“爸爸妈妈好狗狗”(我和老公都属狗)、“排排坐,吃果果……妹妹睡着了,不给她留”等等;刚能走稳路时每次路过家门口的小学都表态,将来“不上学、不读书、不做好孩子”;不到两岁无师自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周末去看奶奶,把头天学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改成“世上只有奶奶好”;生气时用头撞东西,不过专挑沙发靠垫之类的软物件……两岁时,他的英语发音相当标准,一学就像,几乎不用纠正;对我们吃不惯的西餐情有独钟。我有时和他开玩笑:“你大概是个老美转世投胎的吧?”

渐长渐大的雅克爱好科技。刚会走路时,他每天都要拽着我去“看看管管”,就是去看供热、供水的锅炉和阀门以及下水道的管线等,一看就饶有兴趣,拉都拉不走。还爱看电脑屏保图像之一的“管道图”,呆呆地能看很长时间。会说话就喜欢问为什么,一天能问几百个,常常把我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晚上睡前不听故事,要念百科全书,枯燥无味的词条念得我直犯恶心,他却听得津津有味:“妈妈,再念一遍。”

出门坐车,别人喜欢看车外的风景,他却喜欢看运输工具的结构细节:车、飞机的形状、座椅排放、门窗结构、车厢、机翼连接处……只可惜驾驶室不让进,否则他也会去鼓捣半天。常常陪着他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路上还不让我和他说话。再坐回来,才会很兴奋地告诉我他的发现,离开车站还恋恋不舍。有一天冲我冷不丁大叫:“妈妈,杨利伟回来了!”“杨利伟是谁?你们班同学?”我莫名其妙,气得他直嚷嚷:“你连这个都不知道!”那时,他才五岁。过了几天,我听他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叙述“神五”的发射过程,便试着让他口述,我记录。记下来一看,足有上千字,是一部记录短片的解说词!他还说心愿就是长大要造火箭。

雅克的幼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我们觉得孩子能尽情玩的时间也就这么几年,尽量由着他的天性发展,没有给他太多约束,也从未让他上过什么学习班。

对于雅克上学这件事,我从来都是信心满满:自己的学生时代度过得一直很轻松,成绩出类拔萃,兴趣、爱好也没耽误,老公也是毕业于名牌大学本科;雅克看起来也不像个笨孩子,按理说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放学回家不做作业,还经常“贪污”作业数量。开始我认为是刚上学习惯没养成,于是尽心尽力地每天督促、检查。可两三年过去也没见什么大起色,只要我一疏忽他马上就钻空子。作业是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有时干脆不做。雅克的班主任老师对付孩子很有经验,我经常和她配合搞个文武双斗,但雅克软硬不吃,收效甚微。最后老师的结论是:“这孩子胆子太大了,别看挨训时眼泪汪汪的,心里可有个老主意了!”我也拿他无可奈何。作业从来是“马马虎虎就行了”。对于语文课文中细致的景物、心情描写,他认为“全都是废话,没有用”。一次数学考试,他把应用题“一辆卡车每小时走780米”改成“78公里”,受到老师表扬,就一发而不可收,凡是做不出来的题都被他按自己的意愿改了。雅克击碎了我的望子成龙梦,许多个性、习惯甚至身体状况,在我眼里也变得无法接受起来。相应的,家里就缺少了欢笑声。我和老公经常面面相觑:这孩子怎么适应起学习生活来这么艰难?

雅克是我一手带大的,十岁之前,从未离开过他,要说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该有点吧!我是理想主义加完美主义者,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言相劝说服不了他,激将打骂的正面作用没起到,反而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一度要求回幼儿园去,说我对他的要求太高了,一到考试就紧张得睡不着觉;还觉得自己无能,长大也干不成什么事。我几乎要崩溃了,我可是一心想让他达成我未能成就的辉煌啊!不是他有问题就是我有问题。

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又一次踏上了学习之旅。

从最初级的家长学校到专门的家长培训班,从参加零星涉及心理学的讲座到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从关注自己的孩子到放眼世界及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毕业后,我还从未像这一次这样学得这么投入、这么快乐、这么迅速地改变思维模式。每种角色的承担都需要学习,唯独做家长,没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了,而生命的发展却是不可逆的,儿时的伤害对人生的影响往往是最深刻的。教育是根雕的艺术,其目的是随顺每个人的天性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更不是与别人比较,成为高人一等的“人上人”。平等和尊重是教育的精髓。可我这两年都对雅克做了些什么?无视他的天赋与需要,一心想把他打造成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将对生活的焦虑转嫁到他身上。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主动向他承认错误,并欢迎他监督。渐渐地,母子关系回复到当初亲密无间的状态,家里重现了久违的笑声。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真正将理念贯穿行为的始终又是另一回事,期间受习性的干扰会有反复。每当此时,雅克就会提醒我:“为什么你总是关注我的缺点看不到我的进步呢?”或是:“你又控制不住情绪发脾气了!”他的话令我警醒。我也一直没有中断学习,从心理学又转向哲学,转向传统文化的儒、释、道。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体会到:宇宙终极的真理只有一个,所有科学、艺术与宗教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完善自我才能教育好孩子,通过为他人服务才能成就自我。每个孩子都是“佛”,生活在“道”中,简单纯净,看问题一针见血、直指人心,不受世俗欲望的干扰。家长的任务不是配合学校把孩子变成存储知识与信息的电脑,而是指导他们在生命的原生态和适应社会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成就孩子及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

回顾雅克十几年的生命历程,总是有两个特点贯穿始终:一是不做普遍意义上的“好孩子”,不愿接受世俗价值观的约束;二是爱好科技方面的事情,喜欢胡捣鼓。要说前者是个性,后者是天赋和兴趣的话,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接受他的个性、肯定他的天赋,为他创造条件是我帮他重建自信心的第一步:购买科普图书、收看科技节目、参观工厂和实验室、与知名学者对话、旅游时引导他观察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通过鼓励长处激发潜能,促使他从“外控型”变为“内控型”的孩子,从而使短处也有所弥补。“成人达己。”光有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完善的人格。后来,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公益性的儿童品德实践团体,定期带领孩子们开展讲座、做义工、社会调查等活动,大家似乎都乐此不疲。

在不断学习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和性格也发生了改变,与过去判若两人。不但改善了与老公及家人的关系,和邻里、同事、陌生人打交道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我竟然发现自己非常适合干教育,于是调到教育部门工作。至于雅克将来能否有所成就,仍然还是个未知数,但在人生的漫漫长跑中,为什么非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什么非要让他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奔向终点而忽略了路边的风景?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我的不断成长却是因为有了雅克,谁又能说孩子不是父母的老师呢?

☆我是仝鸣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济南

☆我擅长以下领域

恋爱婚姻、情绪压力、自我成长

上一篇:读出背后的字条
下一篇:感悟瑜伽幸福观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