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婆媳关系的精神分析

婆媳矛盾瞬间点燃。在一段关系中,大家都是受害者,婆婆任劳任怨出力不讨好,媳妇也挺委屈,而老公呢,更是蜂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每一段糟糕的婆媳关系背后都映射出一段有问题的亲子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天底下并不存在所谓的婆媳关系,只有没有理顺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老资料网zhengzhou心理咨询专家 马云献

       

先来看一个案例:小雅和老公结婚后,和公婆住在一起,婚后才发现,丈夫和婆婆的关系真的是特别的粘,而自己倒像个局外人,小两口上班忙,婆婆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做饭洗衣拖地,对小两口也挺照顾,这婆婆做的实在让人挑不出理来,但是,小雅就是感觉不好,不舒服,那那都不对劲。比如婆婆不敲门就走进他们的房间,老公和婆婆在一起还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腻腻歪歪,老公遇到什么事情,总要征求婆婆的意见,时间久了,矛盾就来了,小两口为小事拌嘴,婆婆就受不了了,指责媳妇,你怎么这样对待我儿子,快向我儿子道歉!婆媳矛盾瞬间点燃。在一段关系中,大家都是受害者,婆婆任劳任怨出力不讨好,媳妇也挺委屈,而老公呢,更是蜂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我想这大概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缩影,家庭内部关系严重的耗竭,大家感觉都很累。

       

每一段糟糕的婆媳关系背后都映射出一段有问题的亲子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天底下并不存在所谓的婆媳关系,只有没有理顺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儿子在婆媳战争中往往扮演的是一个未成年人的角色,不能够以成年人的模式和父母、妻子对话,然后就出现了婆媳战火弥漫,儿子仓皇逃窜。

      

在这些糟糕的婆媳关系当中,映射出的是一个心理没有长大的儿子,因为和原生家庭的过度纠缠,这个纠缠里有爱、恨、怨、依赖等太多复杂的情感,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和老妈站队的儿子往往在原生家庭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儿子是介入父母关系的第三者?从伦理的角度,这让人真的难以接受。心理学的观点,父母导致孩子长不大的罪魁祸首,当你抱怨儿子离不开你,其实潜意识里有一种扭曲的自恋—看看,离开我你就活不下去吧?家庭治疗理论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我们可以叫他三角关系,为什么是三角关系,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固的,要有一个第三人加入来维持三角关系的稳定,理想的状态下,是这样的:

     

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都要经历一段俄狄浦斯冲突,儿子要和妈妈亲和妈妈结婚把爸爸踢开,女儿和爸爸亲排斥妈妈,如果夫妻关系很恩爱,然后给孩子应有的健康的父爱(责任力量,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以及作为男人力量的榜样)和母爱(温柔、慈爱,接纳,涵容,爱孩子但又有自己成人的爱情和独立的生活空间以及丰富的精神追求),和孩子有边界有规则,该分床的时候就必须乖乖的到另一个房间睡,因为爸妈才是那个大房间的主人,他们两个是一个整体,进入爸妈的房间是要经过允许的,这个孩子就会看到,爸妈的关系很好,他没办法破坏让他们分开,想和妈妈亲近看来是不可能了,虽然有些嫉妒和羡慕,但这样也挺好,那就算了吧,接下来,这个孩子就会向外发展,将来找一个女孩子和她结婚,好好相爱,这就顺利度过了俄狄浦斯冲突的阶段。他自己结婚之后组建的再生家庭,会像父母一样的恩爱,这个男人知道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定海神针,他会去维护新家庭的核心利益和边界,也会处理好再生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不会让父母过度侵入新家庭内部,因为儿子的坚定立场,父母也会安心呆在核心家庭的外围,退居二线。

    

但在现实家庭中,情况往往是这样: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夫妻问题的映射,孩子成了替罪羊,他(她)的心理症状揭示的是这个家庭系统运作的扭曲。

      

比如说夫妻吵架,两人无法解决,一定会抓一个孩子进来,孩子往往妈妈最忠诚的卫士,对妈妈耳提面命,俯首帖耳,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没有办法拒绝妈妈的邀约,而且妈妈往往很享受在儿子面前扮演弱势的角色,妈妈说,“孩子,你看你爸天天死在外面不回来,把家当旅馆,你说气人不气人?”这个儿子在这个时候会有强烈的拯救母亲的愿望,他会回答,“妈妈,你别生气,没有爸爸,我来陪你!爸爸不理解你,我理解你,爸爸不爱你,我爱你!”结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了爸爸的位置上,这在心理学中叫越位,为了陪妈妈爱妈妈,不出去玩,不交女朋友,甚至结了婚之后还要把自己的婚姻关系搞的一团糟,目的就是为了和妈妈亲,和妈妈保持统一战线。

    

有过心理咨询临床经验的咨询师大多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自主性和独立性差的人往往都与家庭过分纠结,这样很容易造成社会功能不良。其中一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二男孩的妈妈来做咨询,谈了儿子的各种问题之后,最后竟然告诉我说,儿子还没有和自己分床。在那一刻,我很惊讶,这个不分床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孩子和妈妈的心理链接太深,根本没办法完成独立分化。虽然已经18岁了,但心理年龄还固着在5、6岁,所以也不会以成年人的模式和别人打交道。

       

心理学认为,孩子的人格形成是在和另一个人(一般是妈妈)的心理融合中开始的,但最终还是要通过逐渐分离的心理过程而完成的。早期心理融合状态的困难和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的未完成都会影响着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在共生状态要求妈妈给婴儿是完全的接纳,发自内心的爱,这个爱是无条件的,纯粹的,没有控制,没有冷漠,没有抛弃,不是你乖我才爱你,你是你考了100分我才爱你,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妈妈,好妈妈像空气,以一种在而不是干涉的姿态存在,给孩子提供成长的氧气。那么,这种爱就会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正能量,他会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自己的特性来成长,因为在他的内心有个无条件接纳他的客体形象,他也有理由相信他会被全世界接受。但是,妈妈心理要清楚,这个世界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和孩子的爱,一定是以分离为目的。孩子的独立分化,长大成人,需要妈妈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离开你走向远方的时候,需要妈妈的温柔一推,帮助他完成分离个体化的任务。

但是很多妈妈舍不得,如果本身夫妻关系就有问题,那么这个妈妈一定会舍不得孩子的离开,孩子离开她会孤独,无法忍受自己的被抛弃,所以她会在潜意识里想各种办法让孩子离不开自己。比如有个妈妈和丈夫的关系出现问题,患上了抑郁症,天天呆在家里,孩子想去玩的时候,她就要死要活的,结果儿子选择留在家里陪妈妈,探索世界的时候,她会说,你不行,妈妈很担心会不安全,你还是留在家里吧,甚至以生病的方式来牵绊儿子成长的脚步。

       

“听话”的儿子的内心往往有一个很严厉父母形象,这个形象并不是现在的真实的父母,而是幼年阶段的父母形像,我们把这个形象叫做客体关系。我接待过一个成年人,35岁了,父母仍对其横加干涉,凡事一定要向父母汇报,父母即便做的再不好,他心里在憋屈,也不敢公然冒犯父母大人,对自己非常不自信,你会发现他内心很受限制,有一个无形的条框把他框在里面了,不敢冒险,也不愿意冒险,不敢尝试也不想尝试未知的事物,做人做事,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他也很羡慕别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非常的率性,但是自己就是做不到,活得很累。在了解了他的原生家庭之后,我就一点也不惊讶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长大的,因为他从小就被父母过度管制,过度指责,父母对她的爱的语言就是不停的批判,这做的不对,那做的也不对,你不行,在他的心理就形成了一个严厉的父母形象,直到成年仍然在无形中控制着他,因为他内心的父母形象太强大了,他根本无力反抗。这样的人不仅对自己苛责,对别人也一样,他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家人,这在心理学当中叫强迫性重复,以代际传承的方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

     

作为妈妈,怎么有节制的爱儿子,让儿子长大成为男人。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有一句名言——“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应该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了,有爱有界限。我爱你,无条件的爱你,无怨无悔的陪你长大,不宜回报为目的,不以条件为前提,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你听话、成绩好,但是妈妈和孩子之间也要有一些原则和界限,在他该长大的时候,给他温柔而坚定的一推,目送他走向远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是马云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郑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情绪疏导、青少年心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