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在为自己而活吗

害怕世俗的眼光,你割舍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高考失败,你认定自己不聪明,天生就比别人差;光阴荏苒,梦想搁浅,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失败透顶;你所谓的努力只是为了成了别人眼中的样子;你追求的成绩只是为了获得别人嘴上的认可;价值条件化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学习。成为一个“存在”,则意味着我是圆满的,本自俱足的。这就是活在当下。

邵辉

害怕世俗的眼光,你割舍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分手了,你把生活过成了狗,你说没有TA你生不如死;

高考失败,你认定自己不聪明,天生就比别人差;

光阴荏苒,梦想搁浅,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失败透顶;

迫于现实,你放弃了梦想,选择了自己不爱的工作;

心里流着泪,却要强装笑脸,只为感染他人,显得自己坚强;

每天正能量,时刻打鸡血,只是因为害怕被评价为消极的人;

你所谓的努力只是为了成了别人眼中的样子;

你追求的成绩只是为了获得别人嘴上的认可;

疯狂地减肥、美腿、丰胸、化妆、拼才艺;

花枝招展到连自己都不习惯只是为了让别人刮目相看;

一遍又一遍地翻着朋友圈也只是为了看有多少人点赞;

你真的是在为自己而活吗?

我们所谓的身不由已,是因为现实残酷,人言可畏,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

放不下身段。放不下面子。放不下自尊。放不下虚荣。放不下伪善。放不下过去。放不下失败,也放不下成功。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们为什么会放不下?

佛说看开,放下,放不下即是看不开。为什么看不开呢?

是因为我们的格局不够大。

私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人的一生都纠葛于各种关系中。人生如登山,一重一格局。当我们的格局大了,境界高了,眼光所及又不一样,看见和接纳的也就多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会随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茅塞顿开、迎刃而解。一个人真正的累是心累,最大的心累是内耗。我们可以在内心里创伤一个地狱,也可以在内心里创造一个天堂。所谓的地狱就是一层一层的的因果报应和重复轮回,所谓的天堂就是内心的澄明、坦荡、不纠葛。

男人死在别人的掌心里,女人死在自己的内心里。男人的软肋是沉迷于欲望、权力、地位、名声的追逐中而迷失心志,女人的悲哀是沉迷于情绪的纠葛中自怜自艾。一个人过分关注自己的私事,这就是自恋,从关注自己的私事到家事,这就是担当。从关注家事,到关注国事、天下事,这就是责任和使命。从国事、天下事中解脱出来,关注到人类的命运、自然的命运、宇宙的规律、人的本性,这就是大爱、贤明和普世精神。这个过程就是格局的提升。一个人格局越大,越能摆脱外在的束缚,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越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的格局不够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王国维对人生三境界的描绘。

我们的格局不够大,一个原因就是阅历不够。境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阅人无数。讲的就是体验和感受。当我们,历经外在的人、事、物,在关系中历事练心,内化到的就是体验和感受。正是这种体验和感受,丰富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可以有勇气突破旧有的框架和限制。这个就是境界,就是格局。

另一个原因是价值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是心理学家罗杰斯“自我理论”的一部分,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这种行为就显得更有价值,人就更倾向于重复类似行为。我们时时想着:更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优秀、更完美等。“如果再……一点,就更……”,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价值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有本能的一面。我们都会本能地选择对自己好的行为,比如合群、安逸、舒适。,这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当然,也有后天的一面。价值条件化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学习。来自于他人的教导(父母、老师)、来自于社会的影响,来自于自我的选择。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孩子有很多的标准,比如听话、懂事、礼让、体谅。于是我们就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人,结果我们变得没有主见,处处为人着想,看别人眼色行事。

我们的教育崇尚科学,理性,文明,要求我们做一个理性的人,于是我们事事从科学出发,从理性考虑,我们不再迷信,也不再敬畏、信仰一切古老的智慧。我们褒扬理性,压抑感性,不相信身体直觉。于是,我们的头脑过于发达,发达到来压制身体。过分的追求理性和文明,让我们的头脑不堪重负,各种精神心理障碍丛生。其实理性本来就是一种条件约束。

我们的社会教会我们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于是我们也变得急功近利,以财富论英雄,以物质论成败。

几乎,理性+文明+物质=成功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就变成了一个局限的人。价值条件化就像一个规则,符合这个规则的东西才会被认同。也像是一把剪刀,活生生地把天然的人性修剪成了盆景。其他良知、道德、感性、直觉的东西,像是一片片黄叶和枯枝一样被清除。

我们为什么无法摆脱价值条件化?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成为“存在”。存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没有活出自己的本来的样子。从存在的角度,每个人,每种物质都在存在它固有的价值。这就是内在价值。对于人类来说,除了内在价值外,还有外在价值。

例如,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精神价值等。而这些外在价值的标准都是被后天赋予的,所以即便我们在这个价值赋予游戏中处于下风,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仍有自己的价值。不幸的是,有的人一时失意,便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了,悲观厌世,甚至一怒轻生。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描述的正是“存在”。

为什么我们没能成为“存在”?

成为一个“存在”,则意味着我是圆满的,本自俱足的。这就是活在当下。活在当

☆我是邵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汉中

☆我擅长以下领域

情绪障碍、亲子教育、职业辅导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