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关系中一些现象的心理动力学诠释

1岁以内的孩子与母亲分离若干天后见到母亲的反应先是愣了片刻,稍后才非常兴奋。对一个小婴儿来说,他还不能承受和理解与母亲长时间分开。经过反复多次告别仪式,并且母亲情绪稳定地安抚小婴儿之后,孩子才能慢慢理解母亲只是暂时离开。母亲因其他人其他事生气后,婴儿哭得很凶并持续较长时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母亲有追求完美的倾向。

老资料网jincheng心理咨询专家 李淑英

1岁以内的孩子与母亲分离若干天后见到母亲的反应先是愣了片刻,稍后才非常兴奋。

对一个小婴儿来说,他还不能承受和理解与母亲长时间分开。对母亲离开自己一段时间,婴儿的理解是母亲消失了或不要他了,婴儿心里会有对母亲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母亲归来,婴儿短暂的回忆之后,才能释然对母亲长时间离开的情绪,意识到生动的充满善意的母亲重新出现。经过反复多次告别仪式,并且母亲情绪稳定地安抚小婴儿之后,孩子才能慢慢理解母亲只是暂时离开。

母亲因其他人其他事生气后,婴儿哭得很凶并持续较长时间。

母亲是婴儿的一面镜子,从妈妈的脸或眼睛中,婴儿看到的是他自己。如果妈妈的脸充满了爱和轻松,孩子就会认为我是可爱的,完美无缺的,值得被爱的,我不会遇到什么糟糕的事情;如果妈妈的脸是焦虑的和担心的,宝宝就会想,我不够可爱,我是糟糕的没有价值的,不会遇到什么倒霉的事情。母亲即便是因为其他人其他事生气愤怒,宝宝如果在场,依然会听到,感受到,甚至在母亲注视孩子抱孩子时,脸上的乌云还没有消散,宝宝依然会看到焦虑愤怒的妈妈而受到惊吓。他的潜台词是“妈妈生气了,这个事情好可怕!”因此,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要有稳定的情绪,否则,会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给孩子。

孩子脸上生小红疙瘩,起皮疹,母亲非常心疼并且非常焦虑和担心。

这一现象反映出母亲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任何事情你只要试图做的完美的时候,就表示你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做的不完美之后的屈辱感,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不完美投射给孩子。在这个例子中,妈妈认为自己的养育是完美的,所以她认为孩子就应该表现得完美,她的过分担心和焦虑及对其他养育者的责备表达的意思是不允许孩子的身体和行为出现纰漏。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婴儿刚刚出生头几个月和母亲是共生的关系,婴儿没有养育者是无法存活的,而其他的养育者并不能替代母亲。这个时期,应以婴儿为中心进行哺育,妈妈对婴儿的需要要有足够的敏感并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满足婴儿的全能感。他饿的时候,妈妈的乳房就来了,好像乳房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不舒服的时候,妈妈就换尿布了。总之,妈妈放弃了其他事情围着婴儿转,似乎婴儿在掌控这个世界。这种全能感日后将成为孩子抵抗挫折的基础。

2、过渡性客体。6个月以后的婴儿意识到母亲不能满足自己的全能感,这时候孩子用大拇指、毛绒玩具等弥补对母亲不能完全控制的失望。在一个婴儿慌乱或焦虑时,会用非常快的速度把大拇指塞进嘴里,然后当成乳头吮吸时,会变的一脸安详。在孩子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手脚,自由地控制大小便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身外之物作为过渡性客体了。

3、妈妈要有稳定的情绪。因为妈妈的脸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在成长中,身体出现一些感冒咳嗽皮疹等,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母亲要坦然看待这些事,要顺其自然。有时候我们用心过度的时候反而容易出问题,比如害怕孩子着凉给他穿得太厚,过度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的时候,就会把孩子吞噬了。

4、适度的挫折。伴随孩子成长,让孩子体验适度的挫折,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逐步延迟满足。孩子全能感逐步减退,挫折感逐步增加,帮助孩子建立现实感。孩子由幻想的全能感到现实的有可为有可不为的现实感,孩子逐步走向整合和成熟。妈妈不是100%满足孩子会使孩子富有创造性。

一味满足孩子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感,一味拒绝孩子会助长孩子的无助感、无力感。成熟的自我是有力量的,既独立又依赖,既能保持人格独立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

5、母婴间隙。需要将孩子作为独一无二的人来看待。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妈妈和孩子要保持恰当的距离,给孩子温柔的一推,可以让孩子保持独立和健康的人格。给孩子空间,以极大的耐心容忍宝宝尝试自我探索和体验,鼓励和引导孩子有更多的新的体验和探索,包括与人交往,与环境和谐相处。允许孩子独立完成能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要因为妈妈特别爱清洁而过度控制孩子的大小便,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学着掌控自己的事情的过程。

6、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在需要拒绝的时候温柔地坚持,在需要付出爱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功利目的。妈妈爱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7、抱持性环境。即可以在婴儿自体满足中给他认可,也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他保护。

孩子说,我很厉害。爸爸说,是的,你很厉害(对孩子自己搞定一些事情的肯定)。刚说完,飞机起飞,孩子吓得屁滚尿流。爸爸说,你不是说你很厉害吗?(不够抱持的爸爸,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否定孩子。)爸爸紧紧的把孩子抱在怀中,说,有爸爸在,别怕。(抱持的爸爸,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保护孩子)

☆我是李淑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晋城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教育、社交障碍、个人成长

上一篇:约吗?姑娘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