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的孩子更易有心理问题?

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说的是在北京海淀区的高校,每个月有70名学生自杀。自杀学生家长的职业排前三位的是教师、医生和公务员。我想演讲者是希望通过这个数据提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什么教师家的孩子自杀的风险这么高?教师、医生、公务员这样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对孩子的心理真的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吗?

老资料网changchun心理咨询专家 姬云兵

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说的是在北京海淀区的高校,每个月有70名学生自杀。自杀学生家长的职业排前三位的是教师、医生和公务员。

尽管我们不能迷信这个数据,它当然也不能完全反应客观现实,因为这个调查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说,能考上北京海淀区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家长也会以高学历、高社会地位的人居多。所以,本身高校中孩子的家长大部分可能就是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等,所以调查起来自然就会呈现这样的一个比例。

我想演讲者是希望通过这个数据提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什么教师家的孩子自杀的风险这么高?

教师、医生、公务员这样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对孩子的心理真的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吗?

或者我们也可以问,家长的职业怎么就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想起我刚来单位工作不久就有刚认识的同事管我叫“姬博士”。实际上我的学历也就只是硕士,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管我叫姬博士。不管因为什么,当他们这么叫的时候,我自己也是挺受用的,就觉得人家还是抬举你的!但另一方面自己也会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自己确实不是博士。因此就不免偷偷的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去考一个博士,也配得上别人对你的这种称呼呢?

由于这份受用,就不自觉的被推动着要去满足别人对你的这个定位,似乎你不得不把自己往那个方向塑造,去符合别人对你的期待。当我们受用于别人的这份对你的定位的时候,我们也就把自己给罩住了。这定位让人舒服得浑然不觉,觉得自己就应该在那里呆着,并不断按照这个角色去要求自己,塑造自己。

恰恰是这份受用的感觉,让人在那个角色当中不愿意出来。

我也接触过一些教师家的孩子,因为心理问题来寻求治疗,家长在所在的领域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会非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事业做的这么优秀,孩子却这么不争气呢?为什么只有孩子教育不好呢?

他们实际上也被优秀的名声给笼罩住了。他们在他那个角色中被浑然不觉的固着在那里了。可是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妈妈爸爸却不是一个教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父亲母亲啊!

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为完美的职业角色,同时他们也用这种完美的职业角色来要求自己的方方面面。他们会以一个优秀的教师的身份去教育学生,跟朋友交流,也把这份优秀教师的角色带入家庭生活中。

他们因为太适合这个优秀教师的角色,也使得他无法从这个角色当中走出来,去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体贴的丈夫,或者一个温柔的母亲,和善的父亲。

刻板的角色让他们的孩子感到非常的痛苦。他的爸爸(或妈妈)一跟他说话就是一副教师腔,总是一副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事情的样子,这让孩子深恶痛绝。恰恰是因为他们太成功的社会角色,反而阻碍了他们和自己的亲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教师身上,也在医生、公务员的身上都有所体现。因为这些人的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角色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更容易对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因为从他们的身份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使得他们即使在家庭中也不愿脱掉社会角色的外衣。

我经常能接触到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我也发现越是骄傲于自己作为军人身份的人,在教育孩子、建设家庭生活中就越会出现问题。

军人这个职业身份的特点弘扬的就是坚强,无私奉献,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强调忍辱负重,为国为家!这些特点塑造出了优秀的军人形象,但也缺少人际间的温情。当他们致力于把自己由内而外的洗礼成合格的军人,他们也就不得不压制住作为人的内在的柔情。他们做军人做的越合格,就越不懂亲密。

当他们带着这一形象进入家庭,就会遭到家庭成员的强烈抵制。跟妻子互动时是一副铁骨铮铮的样子,跟孩子交流时是一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姿态。

他们反复强调,为什么孩子不能像他一样的优秀!

他们为孩子做了很多,结果却是越来越糟。作为如此优秀的军人,他们长久的忽视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根本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要究竟是什么。——那是作为慈爱父亲的柔情,而不是那个冷冰冰的保家卫国的武器。

除非他们能够从成功的社会角色当中跳出来,让自己意识到其实那个成功的角色对孩子来说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当他们能够以一个真实的父亲的角色与孩子互动的时候,孩子的感觉才能真的好起来。

几乎所有的亲密关系里都有爱和攻击的存在,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爱与恨的纠葛,也同样源于亲密。

可是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却不像夫妻关系那样平等。当面对那样完美无瑕,如此成功受人仰慕父母时,再想去攻击他们的时候,孩子甚至都找不到一个可攻击的地方让他们发泄,一个也能撮中对方的软肋来感受到自己也是有力量的机会。

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我小的时候爸爸教训我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勤奋...有的时候把我说烦了,我也会反他一句说:“你当年怎么学习那么不好呢!你不是也挺懒的吗?”这时我爸爸就很无奈,他就会反一句说:“哎!对!你就跟我学吧!你怎么就不跟好的学呢?”

当我们作为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打压欺负的时候,我们也会反击,也会抓住家长的软肋戳他一下,这样发泄一下也能让自己舒服一点。

一切关系都需要平衡,爱与攻击都是如此。

当父母在他们的社会角色里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没什么错。教育起孩子来就会理直气壮:“你怎么不向我学习啊?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时孩子还真没法回击父母,父母确实太完美了,孩子会感到越来越压抑。因为没有理由怪罪父母,孩子只能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他们会越来越自责。

孩子一方面觉得确实自己挺差劲,跟父母也比不了,不像父母那么优秀,同时又会感到非常的压抑和委屈。觉得自己怎么一点便宜也占不到,感觉就会越来越糟糕,压抑久了,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到青春期随着身心的动荡他们变得越来越叛逆,或者破罐子破摔,他们太过绝望了,在父母面前他们永远也不会有任何成就感的。

优秀的父母们没有意识到,在整个交往过程当中,他们一直在压榨着孩子。这个过程中除了自我感觉良好以外,没有让孩子占到一点的便宜,所有的便宜都是父母占了。他们也不会内省“我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很成功了!成功的外衣遮蔽了反视自身的眼睛。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那弱小的心灵就会一次一次的受到摧残。在跟父母的较量中他也没能感受到一点的成就感,他受到的都是挫败、挫败。面对父母光辉的形象,他看到的永远都是渺小的自己,他们就会越来越自卑。

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就会极度的缺少自我价值感,他们会感觉自己哪儿哪儿都不好。因为他们永远都没有战胜过父母,也就没有什么行为是让父母可以认可的。作为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在这样的一个结构的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哪儿哪儿都比不过他的父母。在这种极度缺少被认可的环境里,最终就会演变成绝望。

哪怕你是一个将军,你在见到你的母亲的时候,你也要变回儿子;在见到你的孩子的时候,你也要把自己变回一个温暖的父亲。

所有的关系都寻求一种处位得当的相处。当你面对领导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下属。当你面对妈妈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儿子。当你面对儿子的时候,你就应该是一个母亲。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在关系当中该有的位置上,才能够让这段关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我是姬云兵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长春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情绪处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