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好好说话吗?| 正面积极教育的干货文

你会和孩子好好说话吗?你可别觉得这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孩子可能会告诉我们“我不知道”,或者说“不是我弄的”。同样的一件事情,即使是“一字之差”的沟通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引发孩子不同的行为。又或者“你把牛奶弄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嗯,大家都认为是第一种,没有带“你”字的,为什么呢?

陈吉茗

你会和孩子好好说话吗?

你可别觉得这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举个例子:我们走进房间,看到牛奶洒到了桌子上,这时我们可能就会很直接地问“牛奶怎么洒了呀?”孩子可能会告诉我们“我不知道”,或者说“不是我弄的”。

假设换成“我看到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孩子很可能就会直接去拿抹布了。

同样的一件事情,即使是“一字之差”的沟通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引发孩子不同的行为。

比如问道:“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又或者“你把牛奶弄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大家更喜欢听到哪一种?

嗯,大家都认为是第一种,没有带“你”字的,为什么呢?

所以,沟通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家庭氛围是轻松的快乐的,还是充满对抗和质疑。

01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通过游戏来了解我们的感受。

给大家一些关于孩子的场景,请大家把自己当成身处这个场景中的孩子,感同身受地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然后说出感受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假设有既“难过”又“生气”的矛盾情绪,一并说出来就可以了。

大家准备好了么?

我们要一起互动一下。

情境1:我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我感到:

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情境2:我的新裤子摔破了,我感到:

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情境3:我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二名,我感到:

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情境4:我今天打了乐乐,我感到:

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乐乐是一个小朋友,我也是一个小朋友。)

好了,游戏结束,大家刚刚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请大家思考一下,从这个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样一个情境,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害怕、有的人选择了难过?这说明什么?

02

关于感受,第一点,我们体会到“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感受”

是的,我们的感受和对感受的解读会受到过往经历的影响。

在第四个情境中,有人选择害怕,有人选择开心,那谁对谁错呢?

关于感受,第二点,我们体会到“感受没有对错,都应该被接纳”。

我们不能认为愤怒不好就不去愤怒,害怕不好就不去害怕。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受理智(意识)的控制。因此,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存在与否。不管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都应该被接受。那么,对于因负面情绪而引起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比如愤怒时扔东西,我们要接纳和认可的是愤怒的情绪,要积极引导的是因为愤怒而产生的扔东西或打人的行为。

及时引导很重要。

在“今天我打了乐乐”的场景中有人选择害怕,假设这个孩子的感受是害怕,他回到家里可能会怎么做?

请大家思考,是孩子回到家,会怎么做?

可能,不告诉父母实情。

一般来说,孩子打了人,回来后会选择躲起来,隐瞒,逃避等等。那么,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孩子隐瞒、撒谎,孩子的这些行为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害怕。

我们可以总结为“行为背后隐藏着感受和需求”吗?

这是关于感受的第三个要点。

害怕应该是因为父母之前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所以孩子就不再和父母表达了。

逃避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害怕的感受和希望被我们理解、帮助他解决问题的需求。所以,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要接纳的是害怕的感受,要引导的是逃避的行为。

最后一点,在刚才的游戏中,

假设你的感受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你会怎样看待自己?比如别人都选择开心,只有你选择害怕,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如果是从孩子的角度,假设你的感受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你会怎样看待自己?比如别人都选择开心,只有你选择害怕,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

孩子更可能的感受是“我是不是不正常”,感觉到困惑和孤独,对么?

当我们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时,就相当于总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站在一个角落。

是的,如果长期否定孩子,孩子就会怀疑自己,进而产生自卑。

这是关于感受的第四个要点。

好,总结一下,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有四个体会:

1. 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感受

2. 感受没有对错,都应该被接纳

3. 行为背后隐藏着感受与需求

4. 否定感受会令人感到孤独和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当孩子受到鼓励和尊重,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这些积极的倾听方式正是促成这种精神宣泄的办法。它能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常常会奇迹般地消失。

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亲子沟通之父):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心理学家的2段话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就是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而言,首先要处理的情绪,然后才是行为。 (这个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次了)

很多父母在实践接纳情绪的方法后,会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行为都消失了。

如果压抑,会形成情绪包袱,很可能会让孩子背负一辈子。

好,我们就看看,发生事情后,我们作为父母可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方法有四个:

1.专心倾听。

2.简单回应。

3.说出感受。

4.幻想实现。

03

针对每个方法,我都会给到大家一组漫画,包括正、反两个例子,大家一起体会下其中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法:专心倾听。

第一个场景是:孩子回家告诉爸爸,自己被小朋友打了。

大家看一下,这两个例子中爸爸的做法,并体会下,作为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

好,两幅漫画中,爸爸做的有什么不同呢?

是的,爸爸从肢体语言到口头回应,都让人感觉敷衍了事。

那作为孩子,对爸爸的两种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第一幅漫画,爸爸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一直都是背对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气馁,而不再与我们交心。

第二幅漫画,大家注意到么,爸爸把椅子转过来了,是和孩子有目光交流的。

爸爸是友善地听孩子讲述。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我是陈吉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合肥

☆我擅长以下领域

恋爱情感、婚姻家庭、学生成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