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生气,可我还是要保持微笑

并且,爱将焦虑和愤怒“内化”的“压抑人群”更容易使血压升高,长期以往则会导致高血压,进而增加冠心病、癌症和肾衰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使长寿几率大减。“压抑人群”会隐藏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外在表现,同时采取防御行为,避免危险,总是寻求自我克制态度,试图完全控制自我行为和身边环境。

刘畅

1

愤怒被看作一种原始的情绪,它在动物身上是与求生、争夺食物和配偶等行为联系着的,所以愤怒是一种本能,发火、有脾气是正常。

偶尔展现愤怒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延年益寿,在一项研究中,德国耶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000多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善于发泄愤怒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寿命比“保持愤怒”的英国人长近两年。

并且,爱将焦虑和愤怒“内化”的“压抑人群”(repressors)更容易使血压升高,长期以往则会导致高血压,进而增加冠心病、癌症和肾衰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使长寿几率大减。“压抑人群”会隐藏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外在表现,同时采取防御行为,避免危险,总是寻求自我克制态度,试图完全控制自我行为和身边环境。

所以,展示应有的情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要因为自己发火、生气而感到内疚、不好意思,但也需要注意,经常生气,对身心健康反而是有害的,那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动不动就发火人应该怎么办呢?

2

首先,发火是因为什么?

发火是由于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简单来说就是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去发展,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与自己无关事项的极度反感。

其次,发火是为了什么?

展示出强势的一面,让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会让自己生气,是接受不了的,为了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同时还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力量感,能帮助去控制问题。

最后,通过发火、生气、吵架来沟通的结果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会有三种结果:第一、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第二、事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可以接受了。第三、事情完全没有改变。而生活当中,往往产生第二、第三种的结果较多。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发火、吵架的结果,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与此同时,经常还会影响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可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也不想生气啊,但是因为其他人如何如何,或者其他事情如何如何,而被惹生气的。

可是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却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

有一天,一个人躺在床上琢磨以前为什么会跟他人动怒,打架。他想了半天觉得都是别人得罪了他,要不就冒犯了他。

第二天,他收拾好行李,一个人来到深山里隐居。他觉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他人的骚扰,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修养。

一天,他去山下的小溪里汲水。没想到装满水刚一转身,不小心就把罐子弄倒了,水全泼了。他只好再去汲水,可是往回没走到一半,又把罐子里的水全洒了。第三次他小心又小心结果还是没把水弄回去。他一气之下,把罐子砸碎在石头上。

望着一地的碎片,他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自言自语道:“以前冲别人发火,都以为是别人的错。现在就我自己一人,也能发这么大的脾气,可见它还是从自己的心里发出的。”

这则故事,就说明了“怒由心生”。

3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情绪abc理论,更好地为大家阐明了这个观点。

在该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如图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而想要减少或者改变不合理信念,就需要识别自动思维,进而去用合理的、有效果的信念去替代它。

☆我是刘畅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北京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人际关系、强迫症、个人成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