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发现我们疏离了

如果没有“澄清”,彼此有可能因为理解的误差产生误会。当发现对方理解的和我们要表达的有偏差的时候,需要主动澄清要表达的意思,这有利于让对方更懂你。合适的交流没有定式,出于为对方考虑可以提前询问是否方便语音;沟通中发现偏差及时澄清,我想才是合适的沟通和交流。

崔伟

因为之前做过一些青年团体活动,所以有时会收到一些留言,大致内容是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最近的一次交流中,我感受到对方好像一直在解释,并试图说服我他的做法是对的。其间,我有些被挟持的感觉。作为一个外人,不知事情的真相,没办法做出判断,只得按“套路”来分析一些皮毛。

在我们的社交关系中,希望建立关系的人得有往一块走的心思才能建立并保持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遇到形色的人,防御越来越坚实,抱持也越来越多。我们好像总会在受到伤害后给自己添一层铠甲,好像那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就像我刚遇到的这通交流,我感受到对方一直在试图说服我,让我知道他那样做是有理由的。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念想,无从干涉也无从评判。只是社交关系不是一个人的世界,需要融入和放开。

陌生人,原本生活在不相干的世界,有机会走到一块,要不要先瞅瞅彼此所在的“位置”,然后相互就和就和呢?我抱着我的,你坚持着你的,怎能掺和到一块去呢?初相识,参与感很重要。掺和掺和,有了共事才能知道能不能走下去,往后才是保持关系。遇到事了,谁给谁个台阶,谁就和谁一下,就能往前走。哪有那么多一拍即合,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得有往一块走的心劲,顺当了就好使了。

此外,沟通时的语境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句话,文字打出来的和语音说出来的,传达到对方那里,理解可能会不一样。也许你把对方一句话中的某个词重复出来,你想表示的是“确认”,而对方可能理解成了“强调”。如果没有“澄清”,彼此有可能因为理解的误差产生误会。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很有可能压根就没意识到两个人的理解分叉了,还在按自己想的说呢。这样的情况实际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我们在文字交流中没有语气表达,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对方发来的那句话。一部分心理咨询师习惯说一句话:我表达清楚了吗?当发现对方理解的和我们要表达的有偏差的时候,需要主动澄清要表达的意思,这有利于让对方更懂你。

读过一篇关于微信聊天的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喜欢语音留言的人情商不高,列举的理由也是充分。换个角度看,语音留言的情感色彩更丰富,能够传递出的信息和内容也更全面。合适的交流没有定式,出于为对方考虑可以提前询问是否方便语音;沟通中发现偏差及时澄清,我想才是合适的沟通和交流。

☆我是崔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北京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人际交往

下一篇:孩子为什么闹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