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从未真正过去-《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

女主是一个从小失去母亲,同时被父亲性虐待的孩子,女主的哥哥为了反抗父亲的虐待最后决定烧死父亲,却未能逃脱,被烧死的还有女佣的女儿,女主和奶奶幸免于难。

老资料网shanghai心理咨询专家 许嘉陵

这是一本我无意中翻到的书,故事的梗概如下:

女主是一个从小失去母亲,同时被父亲性虐待的孩子,女主的哥哥为了反抗父亲的虐待最后决定烧死父亲,却未能逃脱,被烧死的还有女佣的女儿,女主和奶奶幸免于难 。然后,女主借用女佣女儿的身份继续生活。女主自小学就没了5岁前的记忆,在高中时她遇到男主并相恋,这对相恋6年的恋人,没有炽热的情话,没有特别浪漫的回忆,并且互相约定,彼此不束缚对方,不向对方撒娇,想结束关系就坦白挑明。

分手后,女主结婚,并育有一女(美晴),但是她从心底里厌恶这个女儿,打她、骂她。

两人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相遇,于是女主邀请男主帮助她用父亲的遗物去寻找线索,探索记忆。

整本读完,我觉得东野圭吾的这个故事太真实了,真实到我觉得这故事里的每一个碎片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不断的重演!也许是在一个人身上,也许在不同的人身上!

而这些所有的片段都让我联想到一个词语-创伤!创伤是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和(或)心理的损害。创伤,会给人一种某部分甚至是整个人死去的感觉!

当个体经历巨大创伤时,会损伤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知识和记忆、自我认同以及建立稳定情感关系的能力等。就像女主幼年时被父亲性侵的事实,导致在小学的时候就失去了5岁之前的记忆,这看似被封存的记忆,却从未停止侵蚀她。童年时对自己记忆的疑惑、母亲(佣人)对自己的淡漠、在与男主恋爱时的约定,也透露着一丝“保持距离的味道”。还有她无法控制的虐待女儿!

到这里,出现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现象,就是创伤的代际传递,也许是一代,也许是多代。

创伤中,从前的我死去了,但是它死而不僵,那死去的部分所带来的伤痛和影响从未消散!

那面对死而不僵、会代际传递的创伤,做什么才能够让我们复原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创伤者,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创伤者的陪伴者。所以,当事人的复原需要当事人的努力,也需要环境(陪伴者及见证者)给予支持。

首先,允许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尊重Ta的感受)。 因为在创伤发生时,人们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无助感,甚至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巨大恐惧,以至于当事人会在事件后,描述Ta的感受时,让其他人无法理解,而否定当事人的真实感受,而这些否定本身又是更进一步的伤害。当事人也会因为外界的否定,而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以至于加深痛苦。

其次,寻求关系支持(提供关系支持)。创伤发生后,当事人可能会对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从而影响Ta的人际关系。此时此刻,当事人最需要的也是人际关系的支持和陪伴,从而让Ta感觉到自己仍在人群中,被保护着和支持着。可以尝试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寻找支持和帮助。其他人也请给予尽可能的一些关怀和支持。

再次,拿回自主权(尊重自主权)。创伤经历会给很多人带来一种“自主权丧失”的感觉,以至于产生“我是无能的、我无法控制任何事情”的感觉。而其他人在给予支持和关怀的时候,需要留出一些空间,让当事人自己作出决定。例如:是否将自己的经历公布、是否接受一些馈赠等问题,而这些决定最终会慢慢让当事人感受到掌控感。当其他人不知道是否要帮助当事人或者不知道当事人的想法的时候,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真诚的询问当事人的想法,而不是将自己的好意强加在他身上,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权力,也是创伤复原非常重要的一步。

最后,正确看待创伤代际传递。创伤在无形中的代际传递,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在择偶的时候,都会了解对方的家庭是否幸福,担心对方会将原生家庭的伤害继续带给自己和下一代。需要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心理学知识,而且开始应用这些知识,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绝对。创伤可能代际传递,也很有可能会戛然而止。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大多数从小经历过伤害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会付出特别的关爱来保护自己的孩子,既不虐待也不忽略。

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文字的知识和建议,而这些对于正在经历或者正在尝试复原的当事人来说,希望能给到一些慰藉。因为在生活中,这些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或许用艰难来说更恰当些。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看到咨询室中的来访者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我被生命震撼和感动,也为他们的收获而欣喜。这过程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你知道,最后你还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最后,借用Judith Herman的一句话来结尾:从创伤到复原,追寻的不过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是许嘉陵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上海

☆我擅长以下领域

自我探索与成长、人际关系、压力管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