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不哭(下)

单单从行为而言,“乖孩子”的一切似乎都来至于,不会说,不敢说,不会要。“乖孩子”别那么自责,其实你很好。但种种原因“乖孩子”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他们在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是不稳定,时刻担心是否会被养育者抛弃。“乖孩子”对于分离过敏与于害怕抛弃有关。“乖孩子”之所以倾向于憋着而不去表达,来源于他们对于直接表达的担心。

马鑫

“乖孩子”修炼手册

1.表达的力量

单单从行为而言,“乖孩子”的一切似乎都来至于,不会说,不敢说,不会要。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指责,他们更愿意去相信。

这个时候往往认为自己是糟糕的,不可能改变,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同时对于不能直截表达,感到自责,更加加深了对这种无力的感受。

其实表达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力量。当我们主动的去发声(特别是表达质疑,反抗),这本身代表着一种权利,同时也是在捍卫个人“领土”,它会让你感到有力。

主动表达需求(要),能够让他人知道你的需求,从而更容易从他人处获得满足,能够增加掌控感。

直接表达情绪,能够让一个人直接的释放情绪所带来的压力。积极情绪的分享能够让彼此走得更近,而消极情绪的分享,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他人的理解,安慰,共情,能够及时获得周围人的帮助。

去表达爱吧,让你爱的人知道,你有多稀罕ta,我们不需要默默的奉献,讨好,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去爱他们。说出来吧,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多爱他们。

2.稳定的自我

另一方面在行为之下(不会表达),“乖孩子”时刻纠结着对自己的定位:好孩子or坏孩子。他们一直在维持着看起来好的那一面,而尽量避免不那么积极的一面。

这是一个很心累的过程,同时也存在风险,因为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不会出现意外。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定位取决于随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那么很可能对自己的评价是不稳定的,很可能随着事件的结果在“好”、“坏”两端摇摆。

形成对自我稳定的认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会告诉学生,一个人对自己的肯定是:即便一件事情搞砸了,也不会影响他对于自己整体的评价(“虽然这件事我问做好,我依然不错”)。

但往往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人会不断的因为周围的情况,反复的否定自己,他们的世界就像是设计图纸,不允许一厘米的偏差。

“乖孩子”别那么自责,其实你很好。再他人爱我之前,我们能先爱自己吗?

3.稳定的关系

稳定的关系对孩子而言是温暖的温床。但种种原因“乖孩子”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他们在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是不稳定,时刻担心是否会被养育者抛弃。

早期关系对于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稳定的关系就像是梦魇或是一种诅咒。想让梦魇消散,诅咒打破,稳定的关系比不可少。当“乖孩子”被一段稳定的关系养育(特别是亲密关系),内心的充实,关系的稳定会让他们获得安全,不再担心对方会一去不复回。

所以即使成年,每个人都可能在关系中获得再一次被养育的机会。或许你不相信,但总有人在等着你。

4.淡定的分离

“乖孩子”对于分离过敏与于害怕抛弃有关。他们不敢表达,讨好,自责似乎都与其有着巨大的联系。稳定的关系对于他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形成稳定的对自己认识以外,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养育与自我养育,“乖孩子”还得学会面对分离。分离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它可以是一段时间的,也可以是短暂的离开。

当“乖孩子”不再将分离与自身评价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在/离开我,是因为我不好”),不再将离开视为永远,而是期待离开后的回归,那时他心中便能获得足够多的安全。

你在或是不在,关系就在那里,不舍不离。

“家长”指南

1. 蛇和毛绒熊——补充能量

家人讲过一个真事。某一年家里闯进一条蛇,非常恐慌,完全无法接近,家人不确定是否是毒蛇也不敢靠近。后来,蛇缠在毛绒熊上变得安静。再后来就成了家里的宠物。

有时候孩子也许就像是慌张的小动物,而作为父母,应该像是毛绒熊——柔软而温暖。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他人”,父母在孩子心中存多少温暖,直接决定的以后ta有多结实,多自信。当他们还脆弱时,感到无力时,父母的存在就是一种稳定的依靠,所表现出的接纳,包容,会像是一种能量灌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一点点强壮。

孩子的长大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分离,怎样让孩子安全平静的分离,而不是将分离看作是被父母所抛弃,这是一门学问。父母得认识并接受,某一天小鸟会一点点离巢,接纳子女离开后的失落。另一方面,做好当“充电宝”的准备。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时期,他们开始要求自己走路,奔跑,希望离开父母的保护,像小大人。同时他们又会是不是得回到母亲怀抱里“充电”,享受父母的温暖。当孩子经历挫败时,想要回归时,甚至退回到幼儿时,父母应随时拥抱着他们回归,像是避风港,又像是充电宝。

2. “好”与“不好”最早来源于父母

孩子有好坏的概念吗?一个孩子扔着碗筷,噼噼啪啪的声音会让他们开心。但随着他们长大,被告知不能这样做,当他们不小心将碗筷打碎,他们会担心批评,会感到内疚甚至羞耻。

对于打破碗筷这件事而言,并没有好坏,甚至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件好事;能够让自己开心快乐。但随着孩子被“管”之后,他们开始因为规条而感到自责。很多过分自责的人,他们都存在很多极端的一些想法,例如,这件事没做好,我是个无能的人;或是我以后都不会有希望。

这样的规条来自于哪儿呢?有些时候父母在担心,忧虑,甚至责备孩子的问题时,也许应该思考自己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俯下身子——尊重与共情

一个同行告诉我,他在养闺女的时候,往往会俯下身子。我问为什么。他很诚恳的告诉我,这样小孩子才能感到亲密,感到被尊重。

是的,当我们俯下身子去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再显得那么遥远,我们不再是孩子眼中仰望的存在。不那么高大的我们(孩子眼中),反而能够更好的倾听,了解他们情感上的需要。

同时你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爱。这将有利于他们发展为一个有感受的人。

4. 鼓励表达忧伤,接纳孩子的愤怒

一部分的父母看不得孩子的悲伤,会愤怒的指责。结果是,孩子不敢表达悲伤,因为一旦表达就会,招致父母的批评,渐渐的他们将这种情绪隐藏在心中。

情绪也许是一种能量,那么隐藏的情绪会去哪儿呢?它不会无故消失,最终孩子会成为这股能量的受害者。父母通过他们的指责成功的抑制了孩子表达情绪,其结果表示,孩子不再进行表达(情绪也罢,需求也好)。

鼓励孩子表达悲伤,父母需从自己做起;这代表着父母对于自己消极情绪的接纳。他们需要认识到,悲伤是有意义的情绪,它是此时此刻我们所需要的,这并不意味着懦弱无能。不带批评的表达哀伤,会让孩子学习到如何正确的接纳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允许孩子对自己质疑,甚至表达愤怒。“乖孩子”之所以倾向于憋着而不去表达,来源于他们对于直接表达的担心。在他们脑海中,直接表达意味着会让父母越来越远。作为稳定的存在,父母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他们是能够向自己表达质疑,愤怒;而抛弃,离开这样的担心是不会发生的。当孩子愿意去表达对父母的质疑,愤怒,这本身就意味着孩子的成长。

☆我是马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武汉

☆我擅长以下领域

情绪压力、危机干预、行为问题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