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进化论

自卑,最直接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步入别人,会使我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如我上篇文章说道阿德勒的最健康的扫除自卑的方法:培养与环境中的其他人忧戚相关,苦乐与共的情操情怀,把心的容积扩大,去除私心私欲,说的很容易,做却很难,免不了被人质疑:这也无非是转移了注

老资料网guangzhou心理咨询专家  张功和

引子

自卑,最直接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步入别人,会使我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在公众场合,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畏首畏尾,怕出丑。

在人际交往上很被动。很少主动、大声与别人打招呼,(万一别人不理会我,怎么办?)我们会先观察,如果别人对我微笑,我就回应微笑;如果别人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做事时,疑虑很多。不敢全情投入,不敢喜怒形于色,一边做一边内心疑虑着:“这样做,别人会不会接受?这样做,好不好?”所以,故意显得面无表情,显得很不在乎的样子,显得我根本没有把你、把你们放在心上。甚至,显得很冷漠很酷。其实,内心波澜起伏,脆弱易伤。

那这个“影子”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幻化人形的呢?

如果我们假设孩子来到世界上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在其“构建自我”的阶段,建造“自我”的材料几乎完全来自父母和周边环境。

这是灵魂当中的事物,珍贵也脆弱,建立远比摧毁困难。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孩子比成人更能承受指责,现代家庭教育当中首当其冲要被根治的估计就是“指责”了。指责是父母的一种懒惰吧,懒得跟你掰明白,反正你是小的,我是大的,我直接把你那么多“为什么”全部用“你是不对的,我的才是对的”封杀回去,岂不是干脆快捷?

然而小孩被反复对较后,弱小的自我被禁止了真正的对自我的探索,也习惯于用比较的方式“衡量和判断”自己的身材、相貌、能力、品行、地位、财富、交际圈——后来综合出一个自我评价。并在成年后一直参照着这些外在标准去看待“自己”和塑造“自己”,也不管这些标准是否已经过时,是否真的还有参考的意义,继而忽视了真正自己的感受,甚至忘却了行为的真正目的——这个模式就是培养自卑的温床。

自卑并不是自认为在某方面比他人差,更是一种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倾向。

单单一句“我成绩不好”不一定是自卑可能是客观事实,但“我成绩不好,同学肯定要笑话我了?”就是自卑了。因为很明显成绩不好可能是诸多原因导致的,不向自己内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却首先往外投射畏惧退缩的情感,自卑的影子开始形成。

所以自卑的原生问题就是因为高估了自身某种缺陷的危害,导致了在社会生活中的过度退缩、逃避。

另外一种,“成绩不代表什么,其他方面我可以证明我才是最厉害的”,这就是大家都不太理解的“代偿”了。

代偿是人意识无意识都可以采取的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机制,就像用其他的材料填补自卑挖出来的痛苦。当它需求太大,需要过多的代价来实现的时候,才算是病态思维,比如曹丕的嫉妒兄弟的才华之所作所为了。

为了证明自己是男子汉,就去欺负女同学,在女生的惊吓中获取满足感的;在学校没有当上班干部,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名牌玩具,名牌服饰,招摇过市的为了得到同学的艳羡,也是如是。

经过伪装的自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披着狼皮的羊而已。

本段是非常理论性的自卑本质与更多现象的分析,不喜欢深究理论的同学请抬脚跨过。

人类社会有着竞争的底蕴,适者生存,成王败寇,要接受自己比别人差,还真不是那么轻松做到。如果没有自我觉察,在潜意识里面就形成了心理冲突。

我们看到,自卑的最大危害不是畏缩和自我压抑本身,而是因为这些心态导致的社交参与的减少和锻炼机会的丧失,失去了这些提升的途径。

另一方面,自卑或许也有正面意义,因为这样的人总处于追求卓越的自我压力中。他比其他人更渴望成功也更能从成功中获得满足,当然前提是他能克服低能力高期望的现实,能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步步自我提升。

但逆境奋起的能力是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因此自卑的人更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在压力前屈服,用各种心理防御扭曲现实、用异化甚至极端的手段缓解自卑:当他们无力用常规手段获取荣耀后,赌博传销等投机手段和对弱者的暴力就可能成为可能的补偿。

除了逃避、代偿,应付自卑的防御机制是五花八门的: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用很温和的心理防御就可以抵御自卑。一个因贫困而自卑的人可能用“还有人比我更穷”来自我安慰,可能用“虽然我现在穷,但将来一定让你们刮目相看”,可能用“你们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爹妈有钱”,当他越来越多的将穷困和自卑归咎于他人,极端行为就越可能产生,“都是你们的错,就是你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贪婪才让我这么贫困”,这样的思维就极可能迸发泛化的攻击欲。武汉的砍头案就是血的教训。

只要人类还在地球上双脚行走,自卑就是是心理学恒常的话题,目的都是想解放。

从自卑的成因中可以看到,自卑者的自我认知并非来自理性而是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灌输。因此,对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保持警惕、尽量用客观事实检验自己的能力、在出现心理防御时及时察觉就是首先要做的事。

绝大多数人都会把遇见事物后第一时间出现的判断当成“我的想法”,专业术语就是自动思维,似乎一旦某种想法进入了我们的头脑,它就成了不可辩驳的真理。因此真正意识到自己想法的非理性是摒弃自卑意识的关键,没有这种认知,用事实判断替代潜意识判断就无从谈起。

任何外在事件的发生,我们都会可以采取不同的认知和态度进行处理:比如,业绩低下可能解读为能力不足也可以解读为这个世界容不下好人;恋爱失败可以解读为自己存在不足也可以解读为女人没一个不贪财的。

自卑激起的心理防御会附带愤怒、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因此学着在负面情绪升起时进行行为和情绪的“休克疗法”——暂时跳出当时场景可以让我们捉住当时控制我们的防御思维。看见一辆好车时的愤怒感、看见一位美女时的厌恶感、看见同事取得成就时的焦虑感,这些时刻都是潜意识控制我们的时刻,也是很好地挣脱它们的时刻。

找到了时机,该如何能挣脱这个阴影呢?前面逃避和补偿两种机制都谈过了,现在到阿德勒出场了——他提出更为健康的一种方法是——超越。

 

在《阿德勒说自我超越》一书中,阿德勒为我们描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认为一个有热情的人群,是能够与人合作愉快,并希望对人类福祉有所贡献的。在越来越冷漠的社会,阿德勒所提倡的这种合作、奉献的精神可以使个人与社会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沟通心灵,继而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本书对广大读者解读生活的意义以及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和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他出生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先天残疾,后来又得了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上学后,又因数学成绩差,受到学校老师的歧视。这些遭遇使阿德勒在童年时期,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遭受了莫大的创伤甚至是摧残。虽然他遭受了很多苦难,但他对生活没有产生消极和自卑的情绪,反而以超人的毅力,成为生活的强者。靠着这后天领悟和选择而来的顽强意志和刻苦努力,改变了他的人生。

现在来看,很是励志,但嚼在口中却有点乏味和无力。

逆境生存的故事好像又有点和今天的社会意识流不是太适应了。现在被认为是逆境的因素开始变化多端,并非总是来自于生活,工作这么简单的场景了,所以提倡用励志的方法去克服自卑情结变得有点让人心生厌倦和那么像隔靴挠痒。

如我上篇文章说道阿德勒的最健康的扫除自卑的方法:培养与环境中的其他人忧戚相关,苦乐与共的情操情怀,把心的容积扩大,去除私心私欲,说的很容易,做却很难,免不了被人质疑:这也无非是转移了注意力而已。

 

那该怎么办?

为什么不向内去寻求一下方法呢?

 

我觉察到目前的我是不如别人的,这种“不如别人”让我又想到了什么?

触碰是爱面子的根呢还是自尊不足?

爱面子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我成为了一个爱面子的人?

我的自尊为什么又是如此的弱?

不如别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可不可以自由选择不如别人的情景呢?

......

我的一句惯用语:“即使有些问题你目前没有答案,但是至少让这些问题在你难受的时候再头脑里面转一个圈也是好的。”

当然这也是有转移注意力的嫌疑,关键是新转移到的这个方向是不是利于解决问题?

☆我是张功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广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恋情感、个人成长、人际关系

文章投稿咨询加微信:yidianlingly(老资料网小编)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