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不得不知的真相

抑郁症是病,病了当然要吃药。抗抑郁药就是能够提升大脑内的五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让大脑的神经递质重新恢复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正常的情绪。中重度的抑郁症,大脑神经递质的减少已经达到了病理状态,必须使用药物才能够使之慢慢平衡。瑞波西汀是12种新一代抗抑郁药中疗效最不显著的。

老资料网yuxi心理咨询专家 李红艳

一、吃还是不吃。抑郁症是病,病了当然要吃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抑郁症是大脑某些神经递质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主要是五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减少。抗抑郁药就是能够提升大脑内的五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让大脑的神经递质重新恢复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正常的情绪。

中重度的抑郁症,大脑神经递质的减少已经达到了病理状态,必须使用药物才能够使之慢慢平衡。

二、药物治疗不能以他人为参照。同一种病,同一种药,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药效,这是因为有个体差异存在。所以,吃什么药怎么吃得问医生,不能自己瞎拿主意。每一种抗抑郁药都有它自己的优势特点。

从药物直接作用疗效来看,艾司西酞普兰优于西酞普兰,西酞普兰优于瑞波西汀和帕罗西汀,米氮平优于氟西汀和文拉法辛,舍曲林优于氟西汀,文拉法辛优于氟西汀和氟伏沙明。

从联合用药来看,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舍曲林、文拉法辛的疗效显著优于度洛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和瑞波西汀。瑞波西汀是12种新一代抗抑郁药中疗效最不显著的。

从进一步巩固疗效来看,米氮平、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舍曲林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若根据耐受性来选择,则排名依次是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安非他酮、西酞普兰。

以上用药推荐选自季建林发表在《药物与临床》的《抗抑郁药临床治疗的选择》,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的教授,真实可靠。

三、药物治疗有个过程,不能擅自换药、停药。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刚开始服药到2~4周以后,药物才开始逐渐发挥疗效。而在这个期间,除了抑郁症本身症状之外,还要忍受一些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比如头晕、眼花、腹泻或便秘。有些人可能坚持不了停药了,或换药了,或自杀了,挺让人伤感的。

坚持就是胜利,当服药到三个月的时候,药物已经完全起效,这个时候整个身心状态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三个月之后,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千万不能擅自停药。治疗期之后至少是6个月的巩固期。

巩固期过后,按照医生的建议,再进行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才能逐渐减量。

现在,我们可以算算,加上最开始服药适应的三个月和最后的维持治疗,至少需要一年半。

轻中度抑郁症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至停药,而重度的或复发三次以上的,可能需要终生服药,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有的病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不愿意坚持服药。其实需要终身服药的病种很多,像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需要终身服药的,没必要觉得可怕。如果能在服药的情况下,保持一个正常人的幸福和快乐,不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古往今来,连服药也治不好,最后自杀的有好几位,张国荣就是一例,相对比比,就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了。并且,在药物维持的尾声阶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换成舒肝解郁胶囊或是乌灵胶囊之类的调理内体的中药类,不仅没有副作用,还可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

四、抗抑郁药会不会上瘾。精神科医生表明: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不会形成药物依赖。

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但骤然停药可能会引起撤药反应。所谓撤药反应,就是由于长期服药,机体对药物产生了适应性,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使机体失调,导致病情反跳、加重的现象。

撤药反应,一方面是药物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在药物维持到尾声阶段,其实,药物可能只起到相当于安慰剂的作用。

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但如果仅依赖药物,逃避和放弃了治疗的主导部分——自己的力量,那么就有可能一生都要靠药物来维持状态。当积极寻求心理治疗,寻求自身的本体能量来战胜抑郁症,有了一个充盈而丰盛的人生时,就可以和抗抑郁药say “good  bye”。

 

☆我是李红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玉溪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关系、情绪压力

上一篇:带着症状去生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