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我们讨厌的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吗?

前几天我在机构带课的时候,有个学员问我,“郑老师,有个问题我想不通,精神分析说我非常讨厌的东西就是我自身有的,我怎么想也不明白,比如说我这人特别爱干净就容不得家里面哪里脏兮兮的,也容不得家里谁个人卫生不好,这证明我喜欢干净,怎么能说我喜欢脏呢?”

文/老资料网宝鸡心理咨询 郑亮

前几天我在机构带课的时候,有个学员问我,“郑老师,有个问题我想不通,精神分析说我非常讨厌的东西就是我自身有的,我怎么想也不明白,比如说我这人特别爱干净就容不得家里面哪里脏兮兮的,也容不得家里谁个人卫生不好,这证明我喜欢干净,怎么能说我喜欢脏呢?”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比较难以回答清楚,所以我在这里写篇文章专门作答。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创造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他根据临床经验塑造了著名的三我(本、自、超)人格模型。理论说本我里面存留的大量的人类作为生物的原始本能,最强的本能就是性和攻击,后来他用生和死来代替,还有一些其他的本能就是诸如撕咬、污秽等。其实我们只要稍稍观察一下婴幼儿就能够发现这些特点。后来婴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在人格中形成了超我,也就是内化的规则和道德。超我的道德和本我的本能时常相互矛盾、冲突激烈,这时候就需要自我来协调他俩,避免过于强烈的冲突带给我们焦虑和痛苦,维持自身平衡。自我从小会学习和发展一套自己的“武功”就是防御机制,每个人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和痛苦,维持身心平衡。

 

将这套理论来套学员说的这个事就是这样的:学员本我里有喜欢污秽东西这个本能,就像小孩子时玩尿泥,滚沙堆。但是成人的社会道德礼仪要求人要干净整洁,所以这就是个冲突。在逐渐成人的过程中,自我用防御机制先把这个冲突压抑下来,让个体意识不到自己喜欢脏的东西,然后又把这部分投射出去到别人身上,个体此时就认为“我不喜欢脏东西,是别人喜欢脏东西”因此只要发现别人身上有一点不讲卫生的习惯就会产生比较过度的反应来批评和控制,以此来克服无意识里面的冲突,冲突的力量有多大,批评、控制的力量就有多大。

但是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因为冲突压抑在无意识了,所以很难体验到我们确实喜欢脏这一点,就像我们体验不到对所爱所敬人的恨,对所厌恶人的爱,对刻意躲避的异性的性幻想一样,因此无数人认为弗洛伊德是胡说八道。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弗洛伊德所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脏东西的这一部分,当然也有爱干净的一部分。这个一部分很重要,其实是暗合我们的道家思想。道家讲万物合一,阴阳太极,也就是说事情总有两面,万物抱阴而负阳,你中有我中有你。

喜欢干净的人总有一部分(注意我说的是一部分)喜欢脏的东西;以聪明智慧为最崇尚品质的人肯定不能接受自己的愚蠢,认为自己是个十足的聪明人,更会从骨子里看不起愚蠢的人,可作为人类的我们谁身上又没有愚蠢的一部分呢?以勇士自居的人最看不起软弱的人,但是可能有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但谁又能做到连心都不多突突几下呢?更别提无数次我们都亲眼或其他方式见证的那些道德楷模在私下里的洪荒之力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特别喜欢干净的人是特别受不了脏的人(好像是废话),就连自身本来有的、哪怕是喜欢脏的一小部分都接受不了,所以才特别要求别人和自己干净。而如果这个喜欢脏的一部分被长期压抑,得不到承认和意识,那将会给身心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就好像一个长期压抑自己脾气的人,终日受压抑之怒火煎熬,有损身心健康、事业人际,不是今天这里有事,就是那里有事,被压抑的东西总会变着法儿引起你的重视,而有一天一旦忍受不了那爆发起来一定很吓人。

有很长的时间我都理解不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我认为有人自杀也是因为活的不开心,想换一种方式存在,也就是换一种方式来活。但现在想来,没有生哪里来的死,人的身上必然有想死的一方面,想要永远的安宁与寂灭,达到永恒的虚无。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这么不能承认自己有想死的一方面?死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如此的不能接受?

许多事情一经意识与承认就会趋向平衡,因为自我和超我不用再和本我激烈对抗了,就像医院门口的医闹终于可以平心静气的和你坐下来说事了。拿这个学员说,一旦他意识到、承认了自己也有喜欢脏东西的一部分,那就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缓和的多。他也将允许自己偶尔脏一下,对别人的脏也会有更多的宽容度,那么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立马融洽的多,从而得到更满意的关系,和更稳固的自尊。其实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学员所谓的“脏”可能是一种象征性地表达,也许他不能接受的脏东西是不符合道德的某种思想,通过具体的脏东西隐喻出来。而真正不能接受的“脏东西”也许是对家人的愤怒和攻击、也许是对不能容忍之性的幻想等……这个就只能是猜测了。

肮脏与洁净、爱与恨、生与死等等的世间万物都是共存的。我们往往对至亲的人是既爱又恨,如果不能承认恨的这一部分那么我们必将痛苦,也必将爱的虚浮,越来越不懂如何真正去爱。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即矛盾又统一,如果你超过普通情形,特别焦虑于一个冲突的话,一定是冲突的某一方面没有得到你充分的尊重和承认。

 

比如说一个人因为辞职还是不辞职举棋不定,痛苦万分。其实冲突的双方是理想我和现实我,只一味承认理想我的强大、高能,不愿承认现实我的脆弱和无力那么冲突就会特别激烈。自己是高大威猛的那么辞职算个啥,可偏偏自己纤细瘦弱的那一部分又特别想去依赖,自己不愿承认,可是又消除不了,于是纠结徘徊痛苦万分。而对自己说上一句“你现在也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一边工作一边好好努力吧”肯定心里会舒服的多。

当然这个冲突的例子适用于很多情况,因为人的痛苦大多源于冲突,特别是那种高于一般水平的焦虑痛苦更是由于冲突双方太过激烈。一个女士老公出轨,因为离婚还是不离婚十分焦虑,而且远超一般人遇到这事的痛苦程度:睡不着、吃不下,上班和社交、身体都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持续几年不见缓解。那冲突的一方可能就是极为强烈的自尊和对老公的愤怒,而另一方面又是极为强烈的依赖和对老公的爱,双方都有很大力量,如果力量明显一大一小的话,那么有可能虽然痛苦还是离婚了,或者承受着适度的痛苦继续过下去。但是,苦就苦在双方都很强大,而且那强烈的依赖和爱在这时自己又根本不愿承认,因此只会怪自己“没本事、离不开”,其实真正承认自己没本事就不会这么难受了。当然这样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只是有所缓解,真正走出去做出合适的选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慢慢明白为什么自己对老公有那么强烈的依赖和渴望,和以前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需要慢慢明白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自尊和对男人的不安全感,这又是那里来的?也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做到真正而彻底的承认和接受。那么如何去明白和探索也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改天详细说。

另外思想上的承认不代表就一定要去付诸行动,比如你承认自己对他人的愤怒,不代表就要去和他吵架、打架;你承认了自己对谁有性幻想不代表你就要真去干点什么;你承认了自己有喜欢脏的一面不代表从此以后就邋遢示人。

承认代表了不被承认和重视的一方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就像人一样他不会再态度激烈的闹下去了,你也不必再费大力镇压了,所以冲突就不那么激烈了,人会轻松很多。接下来双方能在一个更加平等的基础上谈判、合作,你就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不像原来永远只有僵化的一条路,没得选,坚持的又痛苦。被承认的那部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更好的、更具创造性的整合进个体,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被割裂出去。越整合的主体会越圆融、越合一、越平衡。而我们人生始终追寻的不就是一种平衡吗?

 

☆我是郑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宝鸡

☆我擅长以下领域

情绪压力、神经症、心理问题

上一篇:恋爱季节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