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为何迷失了自己?

大家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小学时读过的课文《孔融让梨》。孔融父亲问四岁的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老资料网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薛丽霞

某一天,我到互联网公司做团体咨询,公司员工多是大学毕业没多久的90后。

坐下没多久,大家开始谈自己的困惑:

我知道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是我又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工作,每天都不想来上班;

我害怕选择,我知道我每次选择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帮助别人,有时候我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别人,可我还是做了,而我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又开不了口呢?

……

听到这里你会有什么感觉?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问题是:当你“逼不得已”地做着人生的各种事情时,你的自我在哪里?为什么你会出现这种显现?

大家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小学时读过的课文《孔融让梨》。

孔融父亲问四岁的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现实生活中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呢?

前两天看了《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其中有个情节:有两个礼物让小亮仔做选择,一个是他自己喜欢的,一个是他爸爸喜欢的,小亮仔的第一反应是爸爸不爱我(爸爸回忆说自己常对小亮仔说:“你是男孩子,你要让着姐姐”),爸爸爱姐姐,那时他的表情是忧伤、难过的,可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爸爸的礼物,当爸爸开心地把他抱起来,他躺在爸爸的肩膀上,并没有流露出开心愉悦的表情。

为了让爸爸开心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礼物,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舍,但他又不得不这么做,真的好让人心疼。

生活中我们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为了避免批评或获得肯定,不得不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于是我们慢慢养成了习惯,凡事都先考虑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把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个阶段都安排好,课外班、特长班大家都学你也要学,家长会告诉孩子:你学了会有什么什么好处,却从没问过孩子是否喜欢。

有的家长认为,为孩子全权安排人生是对他们负责,并且说考上大学就不再管孩子了,结果是孩子上了大学后,就猛然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

另一部分家长则根本无法学会“撒手”。有的因为觉得孩子选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要求,硬生生给孩子转专业,结果孩子跟不上新专业的课程而无法毕业。

此类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就像木偶艺人和木偶一样,而那根线,终有一天会断掉,那一天来临时,孩子会对自己的人生一片茫然,不知该去往何方。

每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自我的稳定感和自我肯定,比如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可以做什么?

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家长如果常常忽视孩子的想法,主动帮孩子做决定,这个孩子的自我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孩子会变得没主见,凡事都听别人的安排,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一味要求孩子要先想别人,否则就是不懂事、自私的家庭,孩子会认为自己的需要是不重要的,自我价值感极低,他们会为了避免负面评价,把自身需求放在最后,表面上都在想着如何帮助他人,实则身心疲惫又充满委屈。

每一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和值得尊敬的,在家庭关系中也是如此,即便家长明显处于强势地位,但那并不代表你可以全权决定另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如果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家长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意见和选择,只要不违背一些大原则(打人、骂人等),我们是否可以让孩子做主呢?

孩子只有不断地获得自主感,才能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可以做什么,才不会未来成长的路上迷失自我。

☆我是薛丽霞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坐标北京

我擅长以下领域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事业工作,婚恋情感,自我成长,青少年问题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