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朝鲜茶道精神全攻略

世界的茶道精神均起源于中国,茶道精神指的是和、敬、清、寂四规。在世界上除了中国的茶道之外,还有朝鲜茶道、日本茶道,等众多国际茶文化。受日本茶道的启迪,中韩两国也都试图从文化根源中,寻绎出自己的茶艺精神,成果斐然。目前,我国有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中华民国茶艺协会、陆羽茶艺中心、高雄市茶艺协会四个颇具代表性的茶道协会。

世界的茶道精神均起源于中国,茶道精神指的是和、敬、清、寂四规。在世界上除了中国的茶道之外,还有朝鲜茶道、日本茶道,等众多国际茶文化。茶道精神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日本茶道虽起源于我国,但是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精神。受日本茶道的启迪,中韩两国也都试图从文化根源中,寻绎出自己的茶艺精神,成果斐然。目前,我国有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中华民国茶艺协会、陆羽茶艺中心、高雄市茶艺协会四个颇具代表性的茶道协会。

中国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怡”是指中国茶道的独特享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和”是儒教、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学理念,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茶道所追求的“和”,乃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二要素构成,要生存发展,需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很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点。他一共用了将近250个字来描述他所设计的风炉,这对于惜墨如金的他来说是很少见的。陆羽认为,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风炉的制造材料是铁,从“金”;煮茶燃烧的木炭,从“木”;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风炉放置在地上,从“土”;木炭燃烧,从“火”。

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

1、“和”

儒家根据“大和”的哲学理念推出“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里,“和”的意义相当丰富,相当于“中”、“度”、“宜”、“当”,意味着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都有表现。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为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为明礼之伦;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为谦和之礼;而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则“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为俭德之行。

2、“静”

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可见,老子和庄子认为,“虚静观复法”能使人明心见性,领悟世间万物真理的妙法。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则虚怀若谷、内敛含藏、洞察秋毫。“静”是中国茶道修身养性、追寻自我的必由途径。只有“静”,才能通过淡淡的茶汤品味人生真谛;才能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才能通过小小的茶壶去领悟宇宙的奥秘;才能通过茶道修习来锻炼人格、超越自我。古往今来,众多高僧、儒生,都异曲同工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途径,可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宋徽宗赵佶对茶道也颇有研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认为品茶意境在于静,静则空,空则悟。戴震曾作诗《赏茶》,诗中生动地描述了煮茶环境之静:“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寂静之中听到黄蜂飞过,和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道教、儒教,还是佛教,都主张通过“静”来悟道。融汇中国道教、儒教、佛教思想精华的中国茶道,同样也主张在宁静的氛围中,使人的心灵净化、升华,洞察世间万物,领悟大自然蕴藏的奥秘,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3、“怡”

“怡”者,乃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有严格、繁复的仪式,而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它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在一起,各层面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茶道,并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如文人学士饮茶,重在“茶之韵”,在饮茶之中,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寄托情怀,交朋结友;佛家饮茶,重在“茶之德”,利用茶来提神,辅助参禅悟道;道家饮茶,重在“茶之功”,利用茶叶的药用价值,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最后羽化成仙;王公贵族饮茶,乃追求“茶之珍”,因名茶非一般人能喝,同时也是为了附庸风雅。可见,茶道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是名副其实的雅俗共赏之道。中国茶道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品茶方式的多样性方面。中国茶人品茶时,可寄情于山水之中,可观月赏花,还可和其他活动相结合,如弹琴、吟诗、作画、下棋,甚至潜心读《易》。

4、“真”

“真”,意味着真理、真性、真诚,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领悟“道”,实行精神的升华;“真性”是指品茶时表露真正的自我,无拘无束,任由思想海阔天空;“真诚”是指茶人在品茶中坦诚相见,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理解对方。可见,“和”、“静”、“怡”、“真”构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茶道中的茶又称为“WABI茶”,WABI的意思是闲寂、恬静,它已成为日本人欣赏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日本社会动荡,原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很多贵族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

到了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WABI”的心态,在郊外或僻静的地方过上隐居的生活,享受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灵上的安逸,以“恬静、闲寂”为美 。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道中来,使“清寂”之美得以广泛的传播。

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的茶室一直到今天依然保持小巧玲珑的设计风格,茶室壁上挂着古朴的书画,室内插有鲜花,显得高雅幽静。几张干净的“榻榻米”上除了放上茶道中必需的几件茶具以外,不会放入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这一切都为了显出朴素、清寂之美。在整个茶会操作过程中,茶人与茶客,茶客与茶客之间很少交流,只用眼睛和心去体会茶道的真正精神----清静典雅、朴素简洁、优雅无华。

朝鲜茶道精神

在公元8世纪的新罗时期,是韩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开始种植茶叶,学习中国的制茶技艺,并引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为了朝鲜半岛兴起的第一个中华茶文化的高潮。朝鲜半岛茶文化最为兴盛时期在(935-1392)年之后,茶叶得到了大量普及,茶礼不再是皇宫贵族的专利,寻常百姓家的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礼仪中也开始增加茶礼内容,使得茶礼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朝鲜茶道精神是“清、敬、和、乐”。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后,形成“中正”精神。1786~1866年,草衣禅师张意恂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和中庸思想非常相似。后来韩国茶道精神以“中正”精神为依据,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

朝鲜的茶道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等四种,较为流行的是叶茶法。叶茶法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迎宾,主人在大门口迎接宾客,为宾客引路;进入茶室后,按着主人坐东面西,客人坐西面东的位置落座。其次是温杯,主人沏茶前,要先用开水温壶和温杯。再次是沏茶,主人先用茶匙取出茶叶,放进茶壶,再注入沸水,分三次将壶内茶汤斟入茶杯。最后是品茶,主人将沏好的茶,恭敬地捧到宾客前的茶桌上之后,回到自己的茶桌前端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说:“请喝茶。”宾客也端起茶杯回答说:“谢谢。”然后就开始品饮茶汤。在品饮时,一般都备有点心和水果来佐茶。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