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香都做什么?

在我国,香用于祭祀的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焚香礼佛是在佛家法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通过香的灵气与神灵通达。佛教将香料末、片用于静坐参禅或诵经法会中的熏坛、洒净、燃烧,或用于熬香汤浴佛,或雕刻成佛珠佩戴在身。《本草衍义》中的记载称,古时妇女常用九层塔(即熏草)浸油润发,说“香无以加”。

千年华夏,千年香事。香文化体现在古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同的香品有不同的用途,窥之以大,则有礼佛、祭祀等用途;窥之以小,则有熏焚、药用、家居之用,因事而异,因人而用。


1、祭祀香。在我国,香用于祭祀的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先祖们以大自然的存在而敬畏有加,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撼动,更是倚靠了大自然现有的规律和赏赐而生存。为了祈祷每年的风调雨顺、饥有饭吃寒有衣穿,先祖们运用燔柴祭天的方式进行祭祀活动,从而开启了祭祀用香的古老传统。起初,由于焚烧香料可以用于驱除蚊虫、提神醒脑甚至愉悦身心的用途,久而久之香便被认为是神圣之物,有仙家之气,可通神灵,因而人们便将之作祭祀之用,期望通过香的灵气把自己的愿望告之神灵。据考古发现,六千年前的祭祀活动中已经出现了燃烧柴木及焚烧祭品的燎祭。在距今六千至五千年前的洪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燎祭祭坛。《周礼》中记载:“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庆胨局兴久,风师雨师”。时至周代,周文王制定了祭天的典制,从此焚香祭祀天地、神灵、祖先、圣人的礼仪沿用至今。

2、礼佛香。焚香礼佛是在佛家法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通过香的灵气与神灵通达。虽然可以将礼佛香归为祭祀香的一脉,但其实个中更有着独特而博大深奥的蕴意。
焚香在佛教中有着深刻的意义与严密的礼法,甚至是佛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佛教中有密宗“五香”之说,即“一檀香,二沉香,三丁香,四郁金香,五龙脑香”。佛教将香料末、片用于静坐参禅或诵经法会中的熏坛、洒净、燃烧,或用于熬香汤浴佛,或雕刻成佛珠佩戴在身。念经时拨动佛珠,香料因受体温加热,能散发出香气以养性安神。

3、熏焚香。所谓熏焚香,其目的顾名思义便是用燃烧香料或佩带香囊的方法达到将身体衣服熏染得香浓馥郁。正史中关于熏焚香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王敦传》:“石崇以奢豪矜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沈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而敦脱故著新,意色无怍。”盛唐时公认的熏焚香上品为伽楠,次为沉香,再为檀香。熏焚香种类多样形式也多样,如隔火熏香法,即在香炉之上覆盖一层熏笼,把衣服、被褥等置之其上,使所焚的香气浸染通透,再置上三五天后,衣服被褥附着于身即可通体生香,长久不散。又如佩带香囊。香囊又称香袋、花囊、荷包、香包,多为纺织品制成,亦有金属、竹木、石质等材料制成的香囊。囊袋内通常放置干花香草或香粉香末,香气浓郁,沁人心脾,可以起到安神醒脑、驱虫御病的作用,古人无论男女老幼常有佩戴之。又如沐浴香汤。屈原《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中的“蕙”,是一种香草名,又称零陵香、熏草、罗勒,是《楚辞》中的主要植物。此香草佩戴在身上能去除恶臭散发芳香,古代的“除”祭礼常用此植物薰香,因此又有“熏草”一称。蕙还可与其他香草混合,做成固体的香丸,即汤丸,用于煮水洗澡,净身香体。《本草衍义》中的记载称,古时妇女常用九层塔(即熏草)浸油润发,说“香无以加”。

4、药用香。香料不仅能够用于祭祀或熏香,还是很重要的医用药材。例如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降逆、畅通气脉、纳气平喘的功效,历来被视为名贵药材。沉香的药用之法很多,可熏燃,也可研粉内服、外用,或是制成沉香片冲泡饮用。又如前文所说的蕙,除作香薰之用外,其茎、叶及老化的枝干、根头均可入药,茎叶为产科良药。《本草纲目》载有九层塔种子“能治目翳”的作用。又如龙脑香,其药用价值极为丰富:将香末点至眼中可治眼疾;将龙脑香卷入纸中做成卷烟,烧烟熏鼻可治头痛;将龙脑、朱砂擦牙,可治牙齿疼痛等。不计其数的香料香草皆可入药,为古人所善用。在室内点燃诸香,能净化空气,除湿、解毒、辟秽,祛四时不正之气以及阴雾瘴气、潮湿地气,也可治疗痘、疹及周身发痒。药用香文化是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著名典籍都记载了各种香药的用途,如《本草纲目》、《大明本草》、《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蜀本草》等等。这些典籍不仅在香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也在医学领域、文学领域上占尽
风骚。

5、家居香。自从香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后,明清两代的宫廷皇室、文人士大夫阶层以及富裕百姓,皆崇尚以香木制成的各类家具和文房器物。这类器物多为沉香、檀香制成,由于香品名贵,此类家居香并不曾普及到民间市井,只为达官贵人所有。檀香木材质坚韧致密,色泽红润,香气久存,常用于制作高级家具、乐器和雕刻工艺品。古代许多庙宇或家具都是用檀香木建造的,因为除了气味芳香外,还具有防蚁的作用。明清时,檀香木和沉香木还被大量用于制作文房器具,如几案、
画案、笔筒、笔管、砚盒、香扇、琴坐等。这些器具用品,雕刻精美细致,纹样繁多,同时长久散发着幽幽芳香,满室馨然,除了富贵人家,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也为此等暗喻道德高尚的馨香器具多为青睐。

香事虽小,却大有可观。香文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它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各成一说,言无尽意无穷,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香已经越来越方便,只须香水一喷即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了解到了香文化,对这古老的一种流传甚至再没有了耳闻。许多城镇里原本古色古香的制香作坊和香铺早已不复存在,如广西柳州曾经有一条街名曰“香签街”,制香卖香为主,曾一度繁华喧闹,而如今,知道这条街的几乎只有当地老人,从前遗留下来的手工制香工艺几近失传,取而代之的则是机器制香。香文化流传至今已然成了风烛残年之势,但是它的内涵,它的精髓却不能被人遗忘,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最为传统而古老的财富,一种雅致高尚而又独特的文化。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