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经文有哪些?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圆觉经圆觉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代Y宾沙门佛陀多罗于693年译于洛阳白马寺,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因此有学者怀疑此经并不是由印度传来,而是在中国写作。此经为佛经中极少数非由佛陀弟子提问,而由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

金刚经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
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著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严华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此经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地藏经


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恶毒鬼王、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依次提问,以及地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介绍了地狱的状况,解释了众生解脱生死、忏悔业障、救拔亲人眷属苦难的种种方法。释迦牟尼佛还在此经中表明,自己入灭之后至弥勒成佛以前的无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务由大愿地藏菩萨负责。
《地藏经》是超度亡灵,特别是救拔地狱及饿鬼、畜生三恶道罪苦众生的经典。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心经》告诉我们要根据佛所说的,要用自心的“般若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把自己渡到安乐解脱的那一边。所言的“般若智慧”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清净之心,寂静之心,光明之心。不要在乎那些虚妄的受想行识,得失荣辱。心里没有思念顾虑才能会轻松解脱,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慌惧怕,远离非份不实际的幻想,才会终究没有烦恼生死得到安乐解脱。同时应当把自心始终放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觉悟。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圆觉经


圆觉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代Y宾沙门佛陀多罗于693年 (长寿二年) 译于洛阳白马寺,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因此有学者怀疑此经并不是由印度传来,而是在中国写作。
圆觉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经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梵文的音译,其中“楞伽”指山名,“阿跋多罗”是“入”的意思,合起来指这部佛经是佛入楞伽山所说的宝经。所以,该经的汉译本中也有题作《入楞伽经》的。
《楞伽经》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我)亦是相宗参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历来习相宗者也都把它列为与《解深密经》一样是必读的根本经典之一。由于《楞伽经》既是一部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经典中,都列于首要之位。故这本经对修学大乘佛法来讲,不论性宗或相宗,都极其重要。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x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o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此经为佛经中极少数非由佛陀弟子提问,而由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
《阿弥陀经》前半段宣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由来与意义;其后阐明劝导众生诵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以东、南、西、北、下、上等六方诸佛亦劝导其土众生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之事迹作结。此经为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俱舍论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义为对法藏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唐玄奘译,30卷。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
本论已全面归摄《对法七论》之精华,若认真研习此论,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当于学习了《对法七论》;若能学好此论,亦可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有人将此论称为“聪明论”。 《俱舍论》由真谛译成汉文,传入中国,受此影响,成立了俱舍宗,是汉传十三宗之一。此论传至西藏后,诸大德也十分重视,尤其格鲁派将之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


观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
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次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二次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并劝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闻持本品功德作结。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