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与菩提根

据说,“菩提根”与佛教渊源最深。其中之“叶”,指的就是“贝叶经”。正是因为“贝叶经”的崇高地位,作为嫡亲关系,贝叶棕树的种子也便贵为“皇胄”,在“菩提子家族”里以“菩提根”自居,傲视群雄。尽管出身“高贵”,菩提根菩提子的市场价位并不高。“菩提根”是极佳的雕刻材料,物美价廉。据了解,“贝叶经”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菩提子,菩提根。

一字之差:前者,是泛指“菩提子家族”大类;后者,则是实指一种具体的菩提子。

什么样的菩提子,如何敢以“根”相称?

所谓“菩提根”,其实与树根毫无关系,而是一种叫做贝叶棕树的种子。

贝叶棕树,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通常树高20米左右,树干笔直,没有枝丫。树冠象一把巨伞,叶片象手掌一样散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产于缅甸、印度及斯里兰卡。

菩提根菩提子,原籽表面粗糙有花纹,里面是白色或浅黄色。清理打磨之后抛光,所得的珠子就是“菩提根”。经过盘玩,随时间流逝,珠体会渐渐变成黄褐色。有些也会“开片”。

据说,“菩提根”与佛教渊源最深。当年,释迦牟尼曾以“贝叶棕叶片”抄写经书,故而,贝叶棕也被后人尊为佛教名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其中之“叶”,指的就是“贝叶经”。

“贝叶经”源于古印度,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把贝叶棕树叶,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因为释迦牟尼曾用其抄写经书,佛徒受此启发,多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统称“贝叶经”。


中国西藏,是当今世界保存“贝叶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

由于气候干燥,加上独特的保护方法和强烈的保护意识,在西藏发现的“贝叶经”都保存得非常好。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

据说,“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经”。

正是因为“贝叶经”的崇高地位,作为嫡亲关系,贝叶棕树的种子也便贵为“皇胄”,在“菩提子家族”里以“菩提根”自居,傲视群雄。

不仅如此。还有传说,因为这种种子坚硬、洁白,呈现出强韧的生命力;燃烧时散出香味,符合佛教对于“菩提”二字的定义。所以,才起了“菩提根”的名字,寓意“强韧、洁白的慧根”。

尽管出身“高贵”,菩提根菩提子的市场价位并不高。

即便如此,从把玩的角度来说,“菩提根”具有太多的“可能”:带皮的原籽,显得“古拙”;稍微磨制一下,花纹呈现万千变化,“百媚”顿生;表皮全部磨净,露出玉质珠体,透出“冰清玉洁”。

“菩提根”是极佳的雕刻材料,物美价廉。工匠们或艺术家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

有意思的是,只要是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哪里就有贝叶棕。

西双版纳的傣族,信奉小乘佛教。佛寺院内种植的贝叶棕,是随着小乘佛教的传播,由印度经缅甸而被引入的,对傣族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傣族佛寺里,一般都设有藏经阁,以专门保存“贝叶经”。

据了解,“贝叶经”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刻写经文前,需要加入柠檬等酸性物质,煮约十小时;再刷去叶肉,洗晒干净,紧压裁剪平整;然后,弹上格子线,方便刻写。

经过这样处理的“贝叶经”,可以长时间存放,耐虫蛀,甚至连老鼠都不愿意啃咬。即便掉在水里,字迹也不会消

对于“贝叶经”的文化传承,有一个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哈尼族和汉族的人,一起到西方取经。汉族人把学到的,抄在纸上;哈尼族人把学到的,写在牛皮上;而傣族人,则把经文刻在贝叶上。

在返回的路上,过河同乘一条船。不幸船翻了,所有“经文”都被水泡湿。

当他们千辛万苦把“经文”捞上岸,摊在河摊上晒干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抄在纸上的经文,均变成了鸟脚趾形状,这就是汉族的象形文字“雏形”;

刻在贝叶上的文字,虽经水浸泡,但字迹依旧清晰,傣族人对此感到十分自豪。

而写在牛皮上的文字,经水泡后,上面什么都看不清了。

“得,白费了”。沮丧之际,正好大家都饿了,哈尼人也大度,将牛皮煮给大家吃了。据说,哈尼族就是因为这样,便没有文字了。

这个传说显然是傣族的“原创”,很有趣,颇具智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如此,入乡需随俗。文化亦如此。

原产地只需生长20年成熟的贝叶棕,在我国生长40至60年,才开始开花结果。

这是一个奇异的过程。当植株生长减慢、叶片枯萎脱落,花序就开始从树冠顶部抽生。从花序抽生至果熟,需一年左右时间。

果熟后,植株逐渐死亡,留下“儿孙满园”。这在植物学上,叫做"一次性花果植物"。

就仿佛是“修行”,“结果”往往需要一辈子。

所以,“菩提根”成熟,需要大概四五十年的生长历程。

而这,其“菩提子”生涯,还似乎只能算即将“开始”。

随着盘玩“菩提根”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上“菩提根”种类,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风化果、阴皮果、白玉果、翡翠绿……

“菩提根”刚成熟的时候,是白色的。

如果成熟了没人管,在外面“风吹日晒”的,就会颜色慢慢变黄。这个时候去皮,就是我们说的“风化果”。“风化果”颜色的深浅,跟果子处的环境和风化的时间有关系。所以,就会有一些浅黄、蜜蜡黄、老蜜蜡色的区别。

如果“菩提根”成熟落地了,地表环境是潮湿的,那么,种子就容易被腐蚀。尤其是被埋到下层土壤、得不到阳光照射的种子,就会形成淡绿色的腐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阴皮籽”。

巧克力色“菩提根”,需要“风化”的时间更长。锯开的时候,能闻到一股果子放了很长时间、快要坏掉的焦香味,有点像咖啡豆的味道。要有兴趣,您不妨“锯开”尝试一下?

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并非我们每个人都能“有缘”得见的。

“有缘”,且珍惜;“无缘”,不妨请放下。

盘玩菩提子,你得具有“寻常”心态。

现在明白也不晚。“菩提根”是很容易通过人工的手段,而改变它的颜色的。

市面上常见的染色方法有:油炸,菠菜汁染色,普洱茶染色,化学颜料染色等。只要你需要,商家就会“投其所好”。

“菩提子”可能出现炒作,归根到底,还是源于消费者对珍稀材料、高端艺术生活的向往。

大多数“菩提子”都比较普通。

如今“菩提子”把玩风渐甚,是因为名字取得很好,顺应当代社会心理,而且门槛相对不高,所以,才能形成一个基础的消费群体。

如果是几十、数百、上千元的价格,市场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存在。而极为特殊的菩提子,卖价上万元、数万元,也同样能够被部分高端消费对象接受。

但是,切不可将“菩提子”作为投资对象,幻想“一夜暴富”。

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当你满怀期待时,天上掉下来的,极有可能是一块砸晕你的“铁饼”。

这与“菩提文化”所推崇的“寻常心”,背道而驰。

“菩提”之根本:该你的,终该有;不该你的,莫强求。(原生态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细说星月菩提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