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葡萄酒的甜度是什么呢

葡萄酒中的含糖量以每升酒中所含糖的克数来表示,美国人则通常以百分比来衡量。残余糖分不可能降至没有,但衡量是否是甜酒的门槛约为每升2克的含糖量。多数高档红葡萄酒的甜度都要比这低得多,所以压根就尝不出甜味来。对于销量大的葡萄酒来说,则是另当别论。影响酒甜度的另一大因素是温度。

品尝一杯葡萄酒时,我们经常会谈到这种葡萄酒的甜味,从而判断这种酒是干的、半干,半甜的还是甜的。判断酸度可以根据唾液分泌的量和速度,判断单宁可以根据牙龈和舌面的涩味差异。判断甜度是舌尖的“技术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被干扰项忽悠。那么,影响葡萄酒的甜度是什么呢?


影响葡萄酒的甜度是什么呢

葡萄酒中的含糖量(所谓的残余糖分,即RS)以每升酒中所含糖的克数来表示,美国人则通常以百分比来衡量。残余糖分不可能降至没有(酒刚酿出时就是很甜的葡萄汁),但衡量是否是甜酒的门槛约为每升2克(即0.2%)的含糖量。多数高档红葡萄酒的甜度都要比这低得多(常常低于每升1克),所以压根就尝不出甜味来。

对于销量大的葡萄酒来说,则是另当别论。黄尾葡萄酒(YellowTail)这个贴有澳洲特有袋鼠标志的品牌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如今几乎占了该国澳洲进口葡萄酒的一半,它就以味甜著称——肯德杰克逊酒庄精选(KendallJacksonVintner’sReserve)的加州霞多丽(Chardonnay)也是如此。这几种葡萄酒的含糖量可能至少达到了每升5-6克。即便莎碧(Chablis)属于欧洲某些地区特产的葡萄酒,但某些自诩为莎碧、产自加州的白葡萄酒的含糖量超过了每升10克,通常是有意添加适量浓缩葡萄汁。

作常规酒类分析的专家发布报告称:产于加州、澳洲、智利以及新西兰的廉价白、红以及桃红葡萄酒的含糖量通常比欧洲的淡味型酒要高很多:达到每升3-8克,而不是每升1-2克。由于新西兰的纬度相对高一些,葡萄中的酸度总是比赤道附近的产酒区来得高。酸度越高,葡萄酒的甜味就越尝不出来,所以与那些产于气候较为温暖地区的葡萄酒相比,猕猴桃酒的甜度不太明显。

酿酒师可以有意使用甜度来“中和”一下过高的酸度。法国有些很便宜的干白,如产自阿马尼亚克县加斯科涅丘(CtesdeGascogne,Armagnac)的VindePays酒的酸度就特别高,因此酿酒师通常用提高天然甜度的方法让酒味变得柔和些。产自意大利的某些商业白葡萄酒可能也应用了此方法,该国的葡萄产量很高,所以酿出酒的酸度非常高。当作干红销售、但实际含糖量却高达每升8克的欧洲红酒就包括了产自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及该国南部普利来地区(Puglia)某些极普通的工匠葡萄酒。

影响酒甜度的另一大因素是温度。在较近举行的一场盲品(BlindTasting)中,我们这些品酒师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两次品尝的实际上是一模一样的酒,前列种为常温酒,第二种是冰镇过的酒。品过的人都认为这款甜酒(每升含糖量60克)的冰镇酒要比常温酒的味要来得淡,原因就是低温酒的酸度更为明显。

虽说几乎所有红酒的味都很淡,但各种白葡萄酒之间的残余糖分差别却很大——从每升不到2克至天然甜酒(由自然成熟的葡萄酿制)的每升几百克,不一而足。特甜与不甜的葡萄酒通常很容易识别,因为我们多少知道些它们品起来是啥味。但很多白葡萄酒介于味淡与特甜之间,有时买了一瓶葡萄酒后发现比预想得要甜(或淡),这很让人扫兴,产自阿尔萨斯(Alsace)的葡萄酒尤其给人这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它们的口感千差万别,从极淡到中度甜型,消费者从酒瓶的标签上看不出有啥差别。这使得辛特—鸿布列什酒庄(ZindHumbrecht)在内的诸多酒庄设计自己的甜度标示体系。

在美国,雷司令的销量遥遥(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华盛顿州的圣米歇尔酒庄(ChateauSteMichelle)以及它与德国摩泽尔河谷(mosellevalley)的路森博士酒庄(ErniLoosen)的合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雷司令基金会(InternationalRieslingFoundation)也想出了在酒瓶标签上用图解的方式来标示酒的甜度。

雷司令的甜度是多少

我们25位品酒师给产自全球各地的26种雷司令(从每升0.92克至每升207.5克)样酒确定甜度,以检测雷司令酒口感度(theRieslingTasteProfile,从味淡依次到不太甜、中度甜较后到甜)标准的实际效果。我们事先看了国际雷司令基金会所制订的异常复杂的标准指南:即除了残余糖分外,酸度以及pH值(酸碱度)会对酒有何影响。其中一位品酒师是温迪·斯塔基(WendyStuckey),她负责产自华盛顿州圣米歇尔酒庄、异常畅销的雷司令酒。她坦承他们这些品酒师在决定如何用精准的雷司令口感度来比对每一款酒时,并没有把规则当回事,而是根据实际口感下鉴定。

我不知道普通消费者是否会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些彼此之间差别不大的口感度标准。他们可能只想知道某款酒是不甜、不太甜、中度甜还是甜——许多消费者已经对前列等级品牌以外的酒产生了偏见,这的确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由于酸的中和作用,许多口感好的上乘白葡萄酒略带甜味,那种享受难以言表。我在下面列举了自己较喜欢喝的几款葡萄酒。

不太甜与中度甜葡萄酒**的问题是如何与菜肴搭配得当

如德国珍藏酒(GermanKabinett)与晚秋清甜酒(Sp?tlese)的酒精度很低,酒味淡,只能搭配味道较为中性的白鱼喝,而且较好是自斟自饮。但产自澳洲及阿尔萨斯、仿照沃莱(Vouvray)与托卡伊(Tokaji)酿制的白诗南(Chenins,不太甜)等酒味醇厚的白葡萄酒则是很好的佐餐酒,搭配很难消化的贝类海鲜、厚汁类可口菜肴以及滑爽的肉酱,再惬意不过了。

说到这里,小编认为判断葡萄酒的甜度不仅是我们舌头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隔离”我们口腔中葡萄酒的风味特征,使之不受它们之间相互干扰的影响,从而打破壁垒。品酒如活,世故能让人看透隐藏在各种障碍下的真相。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