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质丢失多是全身性的,骨质一旦丢失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来使骨质恢复正常,因此应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放射学方法测定体内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在骨质疏松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临床价值已得到了充分地肯定。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质丢失多是全身性的,骨质一旦丢失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来使骨质恢复正常,因此应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采用灵敏度高并且可靠的方法,对高度骨折危险者进行筛选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放射学方法测定体内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骨质疏松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临床价值已得到了充分地肯定。

一、原理和方法

(一)单光子吸收测定法

1963年Cameron和Sorenson采用125I进行骨密度测定,利用其发射的γ光子(能量35.5 keV)穿透前臂,经骨质和软组织吸收后用NaI(Tl)晶体探测放射性计数,称为单光子吸收测定(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y,SPA)。测定方法是使放射源与探测器平行移动,将桡、尺骨远端1/3、1/6、1/10等处已确定的部位用水囊带包裹,置于检查位置进行测定。将测得的骨的γ光子吸收能量综合,即可得出BMC(g/cm),用骨宽除以骨矿含量即可得出BMD(g/cm2)。

(二)双光子吸收测定法

1970年Mazess等根据Reed等提出的原理,采用153Gd(钆)代替241Am(镅)和137Cs(铯)作双光子吸收测定(dual photon absorptiometry,DPA)。此法直到8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其测定原理与SPA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为排除各种组织对γ光子的吸收率不同的影响,需要使用能量为44 keV和100 keV的双光子能量的153Gd作为放射源,其对软组织和骨质有不同的穿透力。经NaI晶体探测后,用两个脉冲高度分析器分别计数,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的基础研究在30多年以前就已开始,但应用于临床仅仅是近10年才得以实现。其测定过程是将从X线球管释放的X线通过Kedge吸收过滤,分成高低两种(40 keV和70 ~ 80 keV)X线,从而测定BMC和BMD。

(四)定量CT测定法

定量CT测定法(Quantitative CT,QCT)是美国Genant和Cann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一种利用常规CT机测定BMD的方法。它是利用临床常规使用的CT机,再加上一个体模,扫描时将体模放在受检者下面与受检者同时扫描,便可以校准机器的漂移,进而可将CT值换算成BMD值。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