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宁愿独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热闹”:切割情绪的人是什么样?

奉劝各位下饭剧不要选的太严肃。杰克和他妈也是,他多年来鲜少和妈妈见面,只有例行公事的电话。心理学上称这种关系模式为“情绪切割”。情绪切割是一个分离、孤立、撤退、逃离的过程。杰克和母亲分隔两地,他突然收到了她的死讯。鲍温提出,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杰克和妈妈的焦虑,来自两人共同遭受家暴的经历。

作者:Hanna

来源:老资料网心理

ID:yidianling0

奉劝各位下饭剧不要选的太严肃。

像这部《我们这一天》一样,

本来是奔着男主杰克的大叔颜来的,

结果开始沉浸剧情了。

害!

这不是我妈和我语音时候的逐字还原嘛!

简短,糊弄,好像说了又好像啥也没说。

杰克和他妈也是,他多年来鲜少和妈妈见面,只有例行公事的电话。

他们假装一切都好,从不谈论敏感话题,逃避真正的关心。

心理学上称这种关系模式为“情绪切割”(emotional cutoff)。

就像是一个人,用刀割断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线,从而让自己内心毫无波澜。

然而人与人的情感线,真的能割得干净利落吗?

01

情绪切割

是什么样?

家庭系统理论的奠基人鲍温说:

情绪切割是一个分离、孤立、撤退、逃离的过程。

杰克和母亲分隔两地,他突然收到了她的死讯。

过去,妈妈曾邀请他和家人来滑冰。

但他“一直没腾出时间”。

似乎总有事情绊着他。孩子、天气、工作......

参加葬礼这次,竟是他第一次来到她生前的住处。

而让母亲来探望杰克和他的妻儿也很难。

她也总是推三阻四。

好不容易来了,却心神不宁,失魂落魄的样子。

她是在害怕,和杰克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前夫会出现。

原来多年前,小杰克和母亲是从家里逃出来的。

他的父亲酗酒,一点小事就会大发脾气,动手打人。

童年的小杰克,雪橇玩坏了,只敢战战兢兢地向母亲求助。

如果让父亲知道,他和母亲可能都免不了一顿打。

后来杰克长大了,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

母亲也有了自己新的朋友圈。

两人曾经相互守护、一起死里逃生,但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亲近。

一个心怀内疚,却总是“腾不出时间”;

一个虽然想念,却总是“不敢靠近”;

唯一的联系,只剩下“你好,我也好”的电话。

情绪切割就是被用来描述这种“因为紧张,所以远离”的关系。

鲍温提出,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当家庭中出现焦虑,家庭成员会用保持距离、冲突、结盟等方式来解决焦虑。

保持距离最极端的姿态,就是情绪切割:

个体或是从内心,或是从物理空间上切断和其他家庭成员联系。用这种方式来拒绝被焦虑吞没。

杰克和妈妈的焦虑,来自两人共同遭受家暴的经历。

彼时两人需要通过结盟来抵抗父亲的拳头。

而在远离那个家后,两人小心翼翼地、默契地切割这个联系以此逃离过去伤痕累累的记忆。

02

切割后

伤害仍然在持续

情绪切割确实很爽,也无可非议。

但家庭治疗师Roberta Gilbert指出,对于家庭成员们使用的这些处理焦虑的模式:

这些方式没有好与坏,它们是自发的,也许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大多数人们如果只是短暂地使用,或交错使用,并不会成为问题。

唯有当中某个模式变成焦虑的唯一出口,而且周而复始回到大家都束手无策之处时,它们才会变成是有问题的。

当情绪切割成为唯一的出路,事情会如何发展?

1、虽肉身安全,但仍然持续受害

表面上,杰克和母亲,似乎都有了新生活。

然而,旧时的回忆无孔不入,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说到:

“你一旦在那样的房子里生活过,总有一部分自己,是逃不出来的

一方面,那是种直面暴力、鲜血淋漓的习得性无助

另一方面,那是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害,却无法保护的内疚

逃离了老房子,逃离了和那个人有关的一切,却仍然会在午夜梦回时被这两种情绪折磨。

将情绪切割作为唯一出口的人,看似远离了风暴,其实仍然会受到关系的影响。

因为切割了情绪,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转移了问题

幸好杰克和母亲,都各自在新的家庭中得到了疗愈。

   

   2、你会抗拒融合,无法亲近他人

撤退,是乌贼遇到危险时逃生的方式。

它会收缩体腔,喷出海水,让自己迅速逃离危险。

情绪切割也很像是乌贼的运动机制。

它迅速、有效,但万一我们误判了“危险”呢?

万一我们逃离的,只是友善、想要靠近的人呢?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松子渴望爱与被爱,却在屡屡落空后写下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她以为父亲只偏心身体虚弱的妹妹,不知道他一直在等松子回家。

她以为人间没有再值得爱的人了,不明白爱首先要自给自足。

她选择关闭内心,不再让别人走进来。

她将每个生命中的人都误判为“危险”,自己放弃了被爱的权利

她远离了家人、朋友、社会,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3、你会伤害新关系中的人

人们往往会将从原生家庭中学到的模式,带入新的关系中。鲍温说:

最普遍的心理机制就是跟其他人保持情绪性的距离,所有婚姻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互动模式。

想起脱口秀女王思文曾自爆,家里人几乎都离过婚。姥姥离过两次,妈妈离了五次,小姨也离过。

保持距离成为她最快速的问题响应方式:

当新关系又出现焦虑时,我猜她又会再次试图切割、逃开。

对于这类人,新的家庭,或许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他们的爱人会遭遇无端的拒绝和冷漠,他们的孩子会习得这种激进的互动方式。

而对于他们自己,与原生家庭切割得越强烈,越可能过于看重现在的新关系。

可能是给爱人强加压力,满足自己对稳定感的需求;也可能会发展为让自己做出过度的牺牲、委曲求全

就像松子,她逃离了家庭,却把每个遇到的人都当作真爱救世主。

这份爱太重了,也让她的爱人不堪重负

03

如何

重建联系?

情绪切割一时爽,往后余生火葬场。

如果在原生家庭、或是新组建的家庭中,你也意识到自己有这样僵化的互动方式,我们可以怎么重建联系,防止爱人无辜躺枪呢?

1、求助、正面质疑、“打太极”——你的工具包里不只有情绪切割。

前面说到,当家庭系统中出现焦虑,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缓解。

而情绪切割只是其一。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一跟家人、亲密的爱人产生矛盾,就想远远地逃开,拒绝联系,甚至拉黑——

可以尝试下别的互动策略:

求助其他家庭成员;

正面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质疑;

也要学会“打太极”。

在看见焦虑的同时,保有自我的边界。比如,逢年过节回家时,父母总是催婚催生催二胎?他催自他催。

你要意识到这是“他们的焦虑”,你可以认同、共情,但没必要照单全收。

  

   2、重新书写生命故事。

心理学家Katharine Baker在研究斯大林屠杀事件中发现:那些更了解祖父母一代的幸存者后人,生活功能、心理健康程度最好。

你知道妈妈在生你前后经历过什么吗?

你知道爸爸年轻时候做出最重大的人生决定是什么吗?

不妨做个“记者”采访一下家人,写一写人物小传。

叙事疗法创始人麦克怀特认为,人经历着事件,也可以重新诠释其意义

看见家庭成员完整的生命故事,而不只是你们相遇后的故事,我想你会对各人何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有新的诠释。

你也许会看到家族中、代际之间的相似性,也找回那些被我们遗漏的生命力量。

3、可以在家庭治疗师的指导下,回到家庭中。

家庭治疗师会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而不是个体的心理状态上。


Ta会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

治疗师会将某个家庭成员的问题,看作是家庭系统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指导下改变关系,或改变难相处的人,在问题形成的源头着手

但前提一定是求助专业助人者。

写在最后:

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建立关系、需要家人?

我想起几年前爷爷过世,当时满屋子都是未曾谋面的亲属。

若我们只是各自哀伤,这哀伤只会更强烈和持久。

但我们此刻认可自己是这个大家族的一部分,哀伤会在人群中流动。

每个人会感到这种情绪的鲜活、也会感到自己的感受并不孤独

在学会保有“小我”边界的基础上,拥抱家庭这个“大我”,是人类对归属感天然的需要。

这不正是家人存在的意义吗?

参考资料:

江文贤(译) (2012). Bowen家庭系统之八大概念. 台北市: 台湾婚姻家庭辅导学会.

Baker, K., "The Effects of Stalin's Purges on Three Generations of Russian Families," Family Systems (Georgetown Family Center, Spring/Fall, 1996, Vol. 3. no. 1), pp. 5-35.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