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研究揭示客体的可操作性调节大小错觉加工的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和知觉相互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客体的可操作性可以促进认知加工,表现为更快速和更准确的反应。但是其潜在的神经机制还不甚清楚。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为此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并且LOC到SPL的连接强度与行为水平上的调节效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和知觉相互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客体的可操作性(用单手抓握并使用某个客体的容易程度)可以促进认知加工,表现为更快速和更准确的反应。但是其潜在的神经机制还不甚清楚。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为此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

研究把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中的中央目标圆替换为具有高可操作性(篮球)或低可操作性(西瓜)的客体,并测量在这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错觉效应以及大脑活动。已有研究表明,当艾宾浩斯错觉中的外周诱导圆与中央目标圆先后呈现时,错觉效应显著减小或者消失。因此,研究把诱导圆与目标圆间隔1秒钟先后呈现作为控制条件。行为结果表明,虽然目标刺激为篮球和西瓜时的错觉效应均显著,但是前者的错觉效应显著小于后者。脑成像结果表明,与控制条件相比,错觉条件显著激活了枕叶区域以及双侧顶上小叶(superior parietal lobule, SPL)。以SPL、外侧枕叶皮层(lateral occipital cortex, LOC)和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作为感兴趣区域进行的动态因果模型结果表明,在左侧脑区,客体的可操作性对大小错觉加工的调节效应表现为V1内自相关的增强,SPL内自相关的减弱,以及LOC与SPL之间双向连接的增强。并且LOC到SPL的连接强度与行为水平上的调节效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在控制条件下以及在右半球均没有发现类似的结果。

图1. 实验流程和实验刺激

图2:DCM结果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客体的可操作性能够降低大小错觉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可操作性客体能够自动吸引注意,进而导致更少的注意资源分配给外周诱导刺激。此外,客体的可操作性对大小错觉的调节作用依赖于左侧LOC与SPL之间的双向连接,支持腹侧与背侧视觉通路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观点。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以及北京市科委、深港脑科院等的支持。成果已在线发表于Cortex

论文信息:

Chen, L., Zhu, S., Feng, B., Zhang, X., & Jiang, Y. (2022). Altere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between lateral occipital cortex and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 contributes to manipulability-related modulation of the Ebbinghaus illusion. Cortex, 147, 194-205. https://doi.org/10.1016/j.cortex.2021.11.019

相关研究论文:

Chen, L., Xu, Q., Shen, L., Yuan, T., Wang, Y., Zhou, W., & Jiang, Y. (2022). Distinct contributions of genes and environment to visual size illusion and the underlying neural mechanism. Cerebral Cortex. 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b262

Wang, A., Chen, L., & Jiang, Y. (2021). Anodal occipit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enhances perceived visual size illusion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33(3), 528-535.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