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孔德圣课题组,同步共组装耐水洗透气电极

电子织物除了具备柔软的机械性能,还可以利用纤维的多孔结构达到出色的透气性能,极大的提高了电子器件在长期可穿戴过程中的舒适性。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大学孔德圣课题组提出一种聚合物纺丝和纳米银线同步自组装制备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电子织物将电子功能与纺织品相结合,是柔性电子领域近些年来的热点方向。电子织物除了具备柔软的机械性能,还可以利用纤维的多孔结构达到出色的透气性能,极大的提高了电子器件在长期可穿戴过程中的舒适性。

目前,主要通过在纤维表面沉积金属涂层、金属纳米线、导电聚合物等方法使纺织品获得导电性。然而这些导电图层在承受大形变、剐蹭和反复洗涤过程中易于脱离,是电子织物、表皮电极等期间主要的功能失效方式,

如何制备出高电导率、拉伸性好、轻薄透气,同时还可以清洗反复可以使用的的导电织物和功能器件是该领域的核心挑战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大学孔德圣课题组提出一种聚合物纺丝和纳米银线同步自组装制备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电纺丝聚合物弹性体丝的同时喷涂纳米银线作为导电物质,这种三维空间相互交叉绑定的电极构建方式,奇迹般的获得了非常优良的高电导率(>5000 S cm–1)和可承受大应变的能力(>600%),这是基于纳米银线电极目前报道的最拉伸导电性。这种三维空间电极还具备极佳的耐洗、耐磨性能,在洗衣机中反复洗涤依然保持非常稳定的电学和力学性能。这项研究极大的推进了可拉伸电子电极的实用化进程,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材料旗舰期刊ACS Materials Letters上。

1.同步自组织制备方法,优异的物理特性

孔德圣课题组通过静电纺丝、喷涂纳米银线同步制备工艺,获得了基于银纳米线/聚氨酯微米纤维的导电织物。这种织物具有高电导率 (>5000 S cm–1)、超高拉伸性 (~600%应变) 和出色的循环耐久性。在承受应变分别为 50%时,电阻增加 1.21倍、100% 应变时增加 1.66倍、200% 应变时增加 4.4倍、400% 应变时增加 24.2倍 和 600% 应变时的增加 100.5倍。

2.透气性和耐久性

为了测试其实用性能,该文测试了不同厚度织物的透气性能,其中500 μm厚的导电织物去其透水气率为13.1 g/(h·m2),与传统织物的性能相当,充分满足了人体对织物透气性的要求;进一步测试了电极的水洗性能,将导电织物在清水和洗涤剂中进行反复洗涤,其电阻值不仅没有明显上升,而且由于包裹在银纳米线上表面活性剂的去除而略微下降,展示出良好的水洗性能。

3、纤维直径的影响

织物是银纳米线组装的结构支架,纤维直径是影响导电织物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决定性因素之一。该论文通过实验证实基于微米纤维(直径10μm)的导电织物拉伸性能很好,而基于纳米纤维(直径500nm)的导电织物拉伸性能则不尽人意。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银纳米线可以完全附着在聚氨酯微米纤维表面,在拉伸的过程中银纳米线与微米纤维协同变形,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聚氨酯纳米纤维的直径较小无法有效固定银纳米线,大量银纳米线悬空搭接在纳米纤维之间,在拉伸的过程中大量银纳米线由于脱落和滑动,使得织物的电导率显著下降。

4、基于电子织物的可穿戴人机接口

该文进一步制备了基于电子织物的肌电传感器件,其采用四通道设计实时采集上臂肌群处不同手势对应的电信号,利用基于XGBoost模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利用短暂的训练过程,可对复杂手势的进行高精度动态识别,从而实现了玩具车的无线体感遥控。该文采用t-SNE降维可视化技术对数据库中的不同手势的肌电数据进行了降维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组手势的肌电信号数据点聚集在一起,并且每组手势之间的差别较大,基本不存在数据点重合的现象,表明电子织物可以灵敏的监测并区分不同手势之间的肌电信号差异,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全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materialslett.1c00128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