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麻黄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

麻黄又叫龙沙、狗骨,是一种中药,入药部位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可以用来治疗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等症状。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麻黄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

麻黄又叫龙沙、狗骨,是一种中药,入药部位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可以用来治疗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等症状。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麻黄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1、麻黄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麻黄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麻黄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麻黄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麻黄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2、麻黄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药性论》

4、麻黄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5、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本经》

6、麻黄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7、麻黄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8、麻黄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9、麻黄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10、麻黄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别录》

11、麻黄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麻黄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12、麻黄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纲目》

13、麻黄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14、麻黄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珍珠囊》

15、麻黄对关节疼痛有效。《现代实用中药》

16、麻黄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17、麻黄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科学的民间药草》

18、麻黄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滇南本草》

19、麻黄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日华子本草》

20、麻黄用于水肿而兼表证:麻黄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21、麻黄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的禁忌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麻黄发寒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