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疾病脂肪肝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原则

脂肪肝实质上是由于肝脏的脂肪变性,肝内脂肪沉积太多而发生的疾病。正常的肝细胞,其胞浆内的脂肪是以极其微细的小滴散布在胞浆里的,或以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因此,将肝脏制成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看不到脂肪滴的。肝脏是脂肪代谢的枢纽,肝功能不正常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脂肪肝实质上是由于肝脏的脂肪变性,肝内脂肪沉积太多而发生的疾病。正常的肝细胞,其胞浆内的脂肪是以极其微细的小滴散布在胞浆里的,或以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因此,将肝脏制成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看不到脂肪滴的。当在细胞浆里看见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时,就称为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简称脂变。

【病因和机制】本病的病因和机制比较复杂,有些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细菌、病毒感染、中毒(如黄曲霉素中毒)、缺氧、饥饿,或某些营养物质过剩(如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以及某些微量养分,如蛋氨酸、胆碱、维生素B。:、生物素及硒等的缺乏,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此外,各种可以导致缺氧的病理过程(如贫血、淤血等)或温度、湿度时高时低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枢纽,肝功能不正常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发生的机制随病因不同各有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肠道吸收的或从脂库释放的脂肪酸进人肝脏的数量过多,肝细胞内由于缺乏合成脂蛋白必需的磷脂,肝脏代谢不了。因此,甘油三酯即在肝细胞内蓄积,而造成脂肪肝。这种情况可发生于饥饿时,此时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发生了障碍,必须利用脂肪供给能量,脂库里的脂肪过多分解,增加了肝脏的功能负担而造成变性。

(2)肝细胞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损伤及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可影响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因而脂肪不能结合成脂蛋白,脂肪就不能从肝细胞中分泌出去,结果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送到肝脏后,大部分与磷酸甘油酯化为甘油三酯,随后甘油三酯又与蛋白质、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在内质网内合成脂蛋白,再分泌出肝脏。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障碍,都可以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例如缺乏合成磷脂的必需物质(包括胆碱、蛋氨酸甲基、胰腺抗脂因子等),即影响磷脂和脂蛋白的合成而造成脂肪肝。

(3)脂肪酸在肝细胞内的氧化发生障碍以及脂蛋白从肝细胞释放发生障碍,也能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症状与病变】病蛇死前食欲旺盛,体形较肥,外表无明显症状出现,但往往突然死亡。 剖检病变,如病变轻微,仅见肝脏稍带黄色。严重脂变时,肝脏体积肿大,呈黄黑色,切面隆起,结构模糊不清,有出血、坏死,有大量油脂物溢出。其他内脏器官一般无异常变化。

肝脂肪变性是可恢复性的病理过程,当病因消除,物质代谢恢复正常后,细胞结构可完全恢复,但严重者难以恢复。常因肝破裂并发大出血而死亡。

【防治】本病目前只有预防,治疗价值不大。预防措施,应该针对病因,提出合理饲养管理方法。

(1)改善饲养环境条件,保持适宜恒定的温度、湿度,舍内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干净卫生,让蛇适当运动。

(2)喂饲适宜,不要过饥过饱。减少饲料中脂肪含量。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氯化胆碱(100 kg饲料添加100一140 g)和维生素(在100kg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l 000 Iu,维生素Bt:1.2 mg。)

(3)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肝中草药,如水飞蓟、龙胆草、当归等。如无治疗价值的蛇则淘汰。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