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药用蛇种及特征,一眼镜蛇科

本科蛇上颌骨较短,仅着生一对较大的前沟牙,或在沟牙之后尚有少数小牙,都是毒蛇。世界上的毒蛇一半左右的种类属本科,蛇毒的毒性以神经毒为主。身体修长适度,在外形上与一般的无毒蛇不易区别。我国产的眼镜蛇科蛇类还有以下特征与我国其他蛇类相区别:背鳞通身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或没有颊鳞,头背有一对较大的枕鳞。

本科蛇上颌骨较短,仅着生一对较大的前沟牙,或在沟牙之后尚有少数小牙,都是毒蛇。世界上的毒蛇一半左右的种类属本科,蛇毒的毒性以神经毒为主。身体修长适度,在外形上与一般的无毒蛇不易区别。我国产的眼镜蛇科蛇类还有以下特征与我国其他蛇类相区别:背鳞通身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或没有颊鳞,头背有一对较大的枕鳞。

1.金环蛇

【别名】金甲带、金脚带、黄节蛇、金宝印、金报应、黄金甲、铁包金、沤臭蛇、金蛇、玄南鞭、国公棍、佛蛇、半箕甲(图2-27)。

【形态】成体长可达1.2〜1.6米左右。头呈椭圆形,背麵有15行,背面正中的-行鱗片扩大呈六角形。体背有黄环和黑

环相间排列,黄环和黑环

的宽狭大致相等,此环纹围绕背腹面-周,通身的

黄环有20〜28个。尾短,其末端圆钝。

【生态】栖息于山地,常见于潮湿地带及水边。畏光,多在晚上活动,白天盘曲并将头隐埋于体下。以种蛇、蜥蜴、鱼、蛙、鼠、蛇卵等为食。

【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2.银环蛇

【别名】寸白蛇、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蛇、银脚带、银宝印、银报应、白菊花、手巾蛇、花手巾、节节乌、白节蛇、百节蛇、竹节蛇、雨伞蛇、银包铁、九道箍、霸王鞭、笛子蛇、团箕夹、断肌甲、簸箕甲、洞箫蛇(图2-28)。

【形态】体长1米左右。全身背鳞有15行,背面正中一行鱗旗(背鳞)

扩大呈六角形。身体的背面黑色,上布许多狭的白环,通身的环数有(20〜50)+(7〜17)个;

腹面白色。丘陵或山脚地带的多水之处,多在夜间活动,常发现在田边、路旁、菜畦等处活动。主要以鼠、撕蜴、蛙、鱼类及他种蛇类为食。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3.眼镜蛇

【别名】犁头扑、饭铲头、

万蛇、饭匙倩、扁头风、编辐蛇、膨颈蛇、琵琶蛇、白艺乌、

扑蛇、王毒蛇、马屁扑、乌肉蛇、山毛风、吹风蛇、喷气E、

饭匙头、吹风鳖、鸭婆蛇、牛x蛇、白颈蛇、气泡蛇、吹泡泛、

扇头风(图2-29


【形态】身体全长1〜2米。头呈椭圆形,有毒的沟牙位于其颂齿的前端,背鳞平滑,身体中段的背鳞一般为21行,尾下鳞双行。体背面为黑褐色;颈部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形状像眼镜.当它受惊时,可竖立前半身,此时的颈部膨扁而发出“呼呼”之声,眼镜样的斑纹相当明显,所以称为眼镜蛇。

【生态】此蛇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常见于灌丛、坟地、稻田、鱼塘、小溪等处。多白天活动,夏季天热时,傍晚也活动。捕食鼠、蛙、鱼、蜥赐、蛇类等。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4.眼镜王蛇

【别名】过山风、山万蛇、过山标、大眼镜蛇、大扁颈蛇、鸡公蛇、大吹风蛇、英雄蛇、麻骨乌、大饭匙倩、蛇王、大膨颈蛇(图2-30)。

【形态】外形似眼镜蛇,体长超过2米以上,个别的个体全长达5.5米。头背有一对枕鱗,

为此蛇所特有;颈部膨扁时无眼镜蛇所具有的眼镜状斑纹,而是倒写的V字形白斑;体背黑褐色,喉部土黄色,腹面灰褐色;

体背有窄的白色带状横斑纹40〜54个。

【生态】栖息于山区,常活动于溪边或爬于树上。白天出来活动,以其他蛇类和蜥蜴为食。

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3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